当前位置:516棋牌>>文化>>历史文化

鱼木寨:悬崖上的土家山寨 -516棋牌

发布时间:2022-10-25 11:32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谭宗派 文林 编辑:郑晓涵

谭宗派 文/ 文林 图

鱼木寨,又名鱼目寨、舆木寨。位于利川市谋道镇鱼木村。寨顶海拔1300余米。该寨古属龙渊安抚司,后改属龙阳峒土司。1955年12月,鱼木寨由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利川。现寨内有9个村民小组,159户,610人。大姓有谭、向、成、邓四姓。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60%以上。这里悬崖三叠,关卡雄奇,民风古朴,环境优美。2006年6月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美誉。

鱼木寨云雾缭绕,秋色如画。

悠久的历史 稀奇的寨名

据考,龙渊安抚司谭福一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业万县乐往坝(今漆獠坝村)。洪武八年(1375年),谭元亨袭龙渊宣抚司职,改为龙阳峒安抚司,占据铜锣关、鱼木寨一带地方,建关设卡,并在鱼木寨上鱼木洞内制造武器,“凡朝廷有征调,认承悍兵三千,出力报效”。 永乐七年(1409年),附籍石柱土司,协办军务。后因平船头寨黄中有功,扩大疆界,其地“东齐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岭心,西至白羊坪抵免滩河,北至龙驹坝抵岩仑”,其中乐往坝、猪羊坪、褶岩坝、瓦砾洞、中嘴、下岩坝等地,分三等纳税,收作铜锣关军费。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将龙阳峒域编籍万县,奉旨谕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图谋恢复龙阳峒,率兵围攻铜锣关、鱼木寨一带,“烧毁民房300余处,杀害百余命”。当年征战遗址、传说故事尚存。鱼木寨为龙阳峒土司军事寨堡,窄岩磴甬钟、铜锣关衙门遗址及四合土司住宅、碾子碥农产品加工遗址的发现,说明其政治文化中心当年应在铜锣关四合一带。

鱼木寨东南与铜锣关及龙阳峒土司祖墓凤凰山一脉相联,西南与马头场龙阳峒土司所建之大寨岩上下呼应,正北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龙潭安抚司舍把黄俊之子黄中称帝反明据点船头寨支罗石锁隔涧相望,铁壁三层,雄关漫道,地势十分险要。

寨名来源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祖先有语言无文字,语系属藏缅语系彝语支。彝语中罗、莫、木等音意皆为虎,“鱼木”为古音汉字,其原意显然与虎有关。一说,相传古代马、谭土司连年争战。一次,谭土司困守该寨,马土司久攻不下。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去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的帐前树上。马土司见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鱼木寨寨门。

雄奇的关卡 险窄的道路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万县志》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古时从大兴场至鱼木寨,有石板路一条,蜿蜒于山梁之上,全长约2000米,前段平坦,后段曲折起伏。临进寨门前一段长约50米,路面总宽不足2米,两侧悬崖高百米,整段道路完全铺设于悬崖脊上,俗名“金扁担”,远观恰似鼗鼓之柄。在鼓面与鼓柄接合处,依地势建寨楼一座,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宽4.6米,后宽8.1米,进深5.1米,两侧墙脚与崖沿靠齐。寨楼前、左、右三方墙壁,全以规整条石石灰凝缝修就。正面一壁高6.4米,上端稍有收分,形似长方形。左右侧壁较正壁稍低,人字瓦顶隐于正壁之后。正壁下正中开独门,为进寨通道,门额上横排阴刻“鱼木寨”三个大字。再上,开射击孔两排共9个,严密地封锁着进寨道路。寨楼内分上下两层,共4间,前2间楼板亦以石作。射击孔下,依壁建石台,以利作战,其余各间供屯兵住宿。现寨楼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通,正楷阴刻《鱼木寨功德碑序》,文字清晰。

寨楼突兀于山脊之上,两边悬崖万丈,壮观无比。

古老的岩屋 幽雅的住宅

鱼木寨一带,偏岩洞穴多而采光通风良好,干燥宽敞,冬暖夏凉。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洞穴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有80余户居住岩洞,至1986年底,这些人家才搬出岩洞。从今存遗迹看,用于居住的洞穴前壁多为条石砌成,顶盖瓦椽便于走水。有的洞内布局讲究,厅堂卧室井然有序,石门石窗牢固大方,楼上楼下石梯回旋。洞外多为缓坡,土地肥沃,便于耕作,竹木葱茏,景色宜人。个别洞额时有瀑布泻下,白墙青瓦隐现于银帘飞花之中,与花果山水帘洞毫无二致。过去,鱼木寨东南二层岩上曾有一条岩洞的街市。从今存洞名看,鱼木洞、兵洞、造枪岩洞、制钱岩洞、榨油岩洞、机房岩洞等等,不仅说明古时鱼木寨人居住环境的奇特,也说明当年鱼木寨上重兵屯集、刀光剑影的历史是确信无疑的。鱼木洞额本有题刻一通,可惜崖高字小,风化严重,无法辨认。鱼木寨人住石屋,喜石具,石盆石桶石缸石桌石凳造型别致,雕刻精美。

鱼木寨上少数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始于明末。从已知古建筑及遗址看,破屋湾(今新湾)成氏老屋建于明末。樟凤坪向氏老屋建于清乾隆、嘉庆时期。鱼翔嘴谭氏老屋建于清道光时期。生基嘴邓氏老屋建于清咸丰时期。大湾向氏上老房子建于清光绪时期,下老房子建于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布局装饰越来越讲究。

今存大湾下老房子(又名六吉堂),是鱼木寨现存民居最具规模和影响的代表。该建筑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国九年,四合院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两进两院,中心天井用规整块石铺就。两厢彩楼迂回,堂前抱厦高耸,飞檐翘角,朱漆生辉。柱上楹联,字秀意惬。抱厦基座高出院坝0.8米,正中有石梯五级,左右两侧为石砌栏墙,栏墙上浮雕人物山水图案。正屋前廊左右栏墙各嵌石刻一通,长4米,高1米,正楷阴刻《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书法稳健、刀法娴熟,长短句式,语言生动。

六吉堂朝门向东侧开,与房屋面壁形成一定夹角。朝门前是一宽敞的地坝,地坝边有几十株合抱不交的翠柏环绕,环境十分优美。

鱼木寨建筑注重堪舆,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协调美。有句顺口溜专门描述鱼木寨朝门的朝向:“亮五间正,老房子歪,张凤坪朝门横起开。”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奇特的碑屋 高大的墓碑

生屋死墓,虽阴阳有别而同为居所。明代以前,鱼木寨人死后或置之天然野穴,或埋于人工洞中。文物普查中,原龙阳峒范围内崖墓石椁墓已有多处发现。向大德小石墓碑初见于古坟包内,是明崇祯时期鱼木寨乃至整个利川内始有石碑土坑墓的证据。清代以后,碑屋以及生基、大型石碑土坑墓在鱼木寨上大量出现,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所谓生基,就是人未亡而先将自己的坟墓修好。所谓碑屋,就是将先人的坟墓安葬于后人居住的堂屋之中。人鬼同屋,阴阳一体,既是先人的坟墓,也是后人的住屋。实地考察表明,今鱼木寨上所存大型墓葬多数为墓主生前亲手所建。至于碑屋,鱼木寨杨柳、中山、农科一带20世纪80年代仍有10余座保存完好。向光柏墓是鱼木寨碑墓艺术的顶峰。它隐于地下,巨石雕砌,巨大的墓门以消息机关控制。整个墓室浮雕精工,金漆涂饰,一片辉煌,俗称为“罐儿”,实为一座地下宫殿。

鱼木寨上现存大型墓碑共9座,最早建成于清道光十五年(1853年),多数建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这些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形制奇特,精雕细刻,在省内亦属罕见。今择其要者记述如下:

成永高夫妇碑墓位于鱼木寨祠堂湾,酉山卯向,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门二院,占地110平方米,俨然一座宫殿。墓碑四周建护墙,前墙雕花栏杆,长8.2米,高1.1米。后墙起垛,依地势拔高三层。左右开侧门进入墓院,左名“自在宫”,半圆门顶,门楣浮雕“迎亲图”或抬桥,或鼓吹,构图造型与当地风俗相同。门内额刻“千秋乐”,浮雕“双凤朝阳”,线条细腻流畅,构图新颖,右门与左门对称,外额刻“五龙捧圣”匾额,匾中阴刻“逍遥亭”三字,匾下浮雕“荣归图”,人物或扬鞭走马,或举旗扬幡,气氛热烈,形态逼真。门内额阴刻“万年芳”,浮雕凤凰牡丹及打虎图,刚柔相映成趣。整个墓院青石铺地,中间以石墙隔开,前廊后院,气派大方。间墙正中建门楼,飞檐三层,额刻“双寿居”,肃穆庄严。门侧两厢呈八字形展开,草书阳刻“福”、“寿”两个大字分列左右,一气呵成,技法圆润。门后额阴刻“藏寿”,两厢刻诗词及神人变化形象,天上人间,手法浪漫。后院两侧依护墙各立墓志一通,记叙成氏沿革。正碑“窀穸堂”4柱3层,通高5.2米,总宽5.3米。底层镂空,墓主姓名、碑序、诗词等文字,掩于镂空花窗之后。碑上二层,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风物,总数多达100余件。在成永高夫妇碑墓上,仅变形龙雕多达70余件,这种有违大清建筑法式的行为,正是土家工匠豪放性格的反映。

向梓墓碑位于鱼木寨松树湾大灵耙。清代后期,鱼木寨成氏巨富,向氏权贵。当成永高耗巨资自建“佳城”之时,向梓亦大兴土木,“自己丑秋兴工,丙寅夏竖立,丁卯岁完竣,计年三载,计工八千余零”,为自己及其妻营造碑墓,并与成永高夫妇墓碑同时于同治五年落成。向梓生前“秉性嗜钓,适情山水,有隐居之乐。其妻阎氏教子相夫,善事翁姑,体恤贫乏,乡党交口称贤。其子霖斋,品学兼优,授例入国子监”。年逾古稀时,向梓及阎氏“膺彤廷宠锡”,赐赠九品封典,官虽小而名声显赫。墓碑4柱3层,碑前抱厦与正碑连为一体,碑顶高托印绶,中嵌“皇恩宠锡”匾额。全碑金漆涂饰,远望俨然一座五彩楼阁,形制十分奇特。碑上雕刻丰富,文字尤见功力。楹联多出川东文人之手,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意境高远。

鱼木寨墓碑石刻最大特点是其明显的民间性和地域性,所有雕刻都出自当地民间工匠之手,凶猛的老虎在这里被雕刻得像猫一样温顺,威严的蛟龙在这里被描绘得像浪花香草一样可爱。向梓墓碑堪称一座清代民间文艺陈列馆,王祥卧冰、孟宗哭竹惟妙惟肖,戏曲灯歌栩栩如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阳刻于向梓墓碑抱厦顶板上的圆形草书阳刻“福”字,该“福”字直径1米,周边阳刻八卦博古图案,中心“福”字由两个凤首龙身交尾物组成。凤首张嘴扬冠相对啼鸣,龙身相应绕动至尾部,其情融融。远看是画,细看是字,亦字亦画,构图巧妙。既含道家阴阳变化八卦积福的哲理,也意含古代巴人崇蛇的信仰追求,十分珍贵。此外,成氏将其祖母安葬于成氏宗祠的神龛之内,透露出直至清代鱼木寨上仍存母系崇拜之遗风。

古朴的民风 优美的景观

从今存庙梁、红岩寺、铜锣关三处祭祀遗址看,鱼木寨人主要崇拜为丫公天子,属祖先崇拜范畴。

鱼木寨上民风古朴,男女衣着色尚蓝青,饮食菜肴味喜酸辣。性倔强而热情好客,即便萍水相逢,也要嘘寒问暖。及至相邀还家,必倾其所有相待,包谷酒土醋肉,以客吃得多、喝得醉为快。鱼木寨人出门做客必穿戴整洁,“进门一个恭喜,出门一个多谢”,待人接物十分讲究礼貌。鱼木寨女人,会烹调,来客讨茶,阴米杂糖皆亲手制作,五颜六色,香甜可口。善刺绣,花袜底是闺女出嫁时摆抬合的重头礼。

赶草坝场是鱼木寨人独有的相亲会,细吹细打是鱼木寨人最爱的音乐节。秋收以后,未婚男女游走于谷垛丛林之间,锣鼓声声,情歌互答,各自追逐着自己的欢乐和爱情。据说,细吹细打来源于明代宫廷,曲牌多达20余个,优雅无比,十分珍贵。

鱼木寨自然景观奇特,远方红岩寺石林如一座古老的城堡立于天际。近处鸡头沟瀑布似一匹银色的长练挂在林间。阳春三月,杜鹃怒放,红的白的紫的,漫山遍野。喝过清明水的画眉、阳雀,你一声我一声鸣叫,人行寨上,心入云中,真好像到了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

责任编辑:郑晓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