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传承一家人:三尺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516棋牌

发布时间:2022-08-02 10:43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陈平章 编辑:刘婉茜

陈平章/文   覃涛/图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鼓点伴着山风荡漾,琴声随着清泉流淌。古老的皮影戏,让窗外的锦葵、萱草、大丽菊等花儿,也听得入了迷,灿烂明丽得像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6月26日,鹤峰县燕子镇春生皮影戏剧团的7名成员,正在清湖村自家的小屋里,进行皮影戏基本功练习。

73岁的皮影戏剧团团长张春生介绍,春生皮影戏剧团成立于2011年,10多年来,该团自筹资金3.7万余元,投入到皮影戏事业中。演员们还自已动手制作皮影、乐器,现有皮影130多件,鼓、锣、钹、唢呐、二胡、京胡、板胡、小提琴、土琵琶、中阮等乐器,应有尽有。同时,挖掘整理了8个传统皮影戏剧本,多达几十万字。

在县、镇文化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春生皮影戏剧团坚持专场演出、在全县各地巡回演出。许多农家办红白喜事时,也请春生皮影队演出。

张春生除了履行团长职责外,还是皮影队里的台柱子。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吹拉弹唱样样在行。6月26日,我们见到他时,他手里正拿着一副用竹根做的“卦”,是剧本里用来预测吉凶的工具。“张团长,对着卦来一段,好不好?”我们请求道,张春生没有拒绝,只见他清了清嗓子,张口唱了起来:

说此卦,道此卦,说起此卦有根芽。卦是南山桂竹根,三月发,四月生,张郎提斧来砍倒,鲁班来把卦来分。头卦七斤零三两,二卦三斤有余零,只有三卦不轻又不重,恰好七钱零三分。别人拿起无用处,弟子拿起问吉凶。

“这么长的戏文,您不看本子,就能都背下来,记性真好啊!”听到我们夸奖,张团长打开话匣子:“这算什么,我们的师傅陈国清,现在95岁了,我们演的《夫人宴》《双麒麟》《苦血袍》《天官赐福》等8台古戏文,就是根据他88岁时口述整理出的剧本,张师傅那才叫记性好呢!他一个脑袋,几乎装了我们这地方所有的皮影戏。”

张春生的老伴叫张玉兰,今年72岁。年轻时能歌善舞,是村里的文艺骨干。张玉兰说,她兄弟姐妹共7个,个个都会演皮影戏,兄弟姐妹中有4个还是骨干队员。

张玉兰介绍,一场皮影戏,由武场、文场、钗场组成。武场是击打乐,如鼓、锣、钹、磕子等;文场是吹、拉、弹、唱,如唢呐、京胡、二胡、琵琶等;钗场,就是在幕布上表演皮影。

聊天过程,我突然回想起来,我曾经见过这位大姐。第一次见张玉兰,是三四年前的一天,她们皮影戏剧团在县城演出。舞台搭在县城中心的步行街上,天还没有黑,银幕已经拉起来了,银幕后面牵着几条绳索,吊着许多皮影子。银幕后那个人就是张玉兰,正在做演出前的准备。我随手拍了些照片,还加了她的微信。

因为没有深入了解,根本不知道皮影戏里还有什么文场武场的学问。到了晚上,我去看皮影戏,场子上已经站满了人,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前排大多是儿童,他们会钻,近水楼台先得月;后排是大人,有的掂着脚,有的伸长脖子,有的站在椅子上,还有好几个大人脖子上顶着娃娃。这天晚上,由于人多,台子低,效果受到了影响。

第二天,在县文化部门帮助下,重新将戏台搭高。自那年那天以后,我就经常看到张玉兰在朋友圈里发皮影戏的内容。有时是在家里练习,有时是送戏下乡,有时是皮影戏进校园……10多年来,张玉兰协助老伴,把皮影剧团发展得有声有色,被县文化部门授予皮影戏传承基地,被镇里评为“模范之家”。这次见面,我和春生皮影剧团的队员们在传承基地牌子前留下合影,张玉兰高兴地说:“省里非遗的牌子也要批下来了,已经得到了口头通知。”

69岁的钟海云,是张玉兰的二弟,他唢呐吹得好,被乡邻称为“云台先生”,乡邻有红白喜事,他都会到场。皮影队成立后,钟海云如鱼得水,吹得更起劲了。见到他时,他手拿一支锃亮的铜唢呐,正准备来上一曲。我们一行没有打扰他,只见他用两根指头整理了一下吹管上的哨子,然后就鼓起腮帮子,瞪着眼,使劲吹了起来。长长的指头,在管子的圆孔上,熟练欢快地跳动。高亢激越的声音,悠扬婉转,听得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内行看门道,外行只能看热闹。问他吹的是什么调子,他说这是大团圆,很喜庆的曲子,演《双麒麟》时吹得多。接着,钟海云又来了一曲,说是满堂红,在《夫人宴》中吹这个,也是喜庆至极的调子。钟海云告诉我们,如今乡里人家办喜事就吹这两首曲子,不仅人听了高兴,连山山水水听了也高兴。

申万云,是张玉兰的小弟,他聪明能干、多才多艺。演出时,干文场活,吹拉弹唱样样来。除此以外,还负责皮影制作。申万云从零基础起步,不断摸索雕刻技艺,现在掌握了设计图稿、画稿、雕刻、推皮走刀、染色等几十道皮影制作工序。演出的许多角色,都是他的杰作,什么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才子佳人,雕什么,像什么,样样上得了台面。

大哥刘忠玉就不必详细介绍了,他是文工团退休下来的专业人员,有一身硬功夫。皮影剧团的队员介绍说,他精通五音,吹拉弹唱是个“全褂子”,而且一流。

75岁的柳国孝,是张春生和张玉兰夫妇俩的亲戚,素爱文艺,退休后加入皮影戏队伍。什么京胡、二胡、板胡,磕子、琵琶、中阮都会,他还会写毛笔字、写空心字,会结合不同形势,编写剧本剧目,供演出时使用,是剧团里的“笔杆子”。

还有位叫王海珍的大嫂,是张玉兰的邻居,也是皮影剧团中唯一的“外人”。她主要负责皮影表演,也就是钗场。问起王海珍皮影表演有些什么讲究,她说,讲究可多了,比如文武百官出场时都有讲究,正面人物要从左手位出场,反面人物从右手位出场;皇帝出场要威严、隆重;文官出场,正冠束带;武官出场,踢打翻滚。才子佳人,生旦净丑,各有路数,不能混淆。

春生皮影戏剧团的队员个个身怀绝技,剧团就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俗话说,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放在春生皮影剧团,太合适不过了。

当天上午,队员们各就各位,文场、武场、钗场同时进行,鼓、锣、钹、琴、唢呐等,七八种乐器同时响了起来,锣鼓铿锵,琴声悠扬。演练剧目是古装戏《夫人宴》。虽然是练习,队员们的状态如同正式演出。

用行话说,《夫人宴》演的是宋朝的故事,张家的戏文。据说大宋时期有一位叫张天宝的人,先中状元,后当宰相。其母亲知道儿子准备为自己筹备60寿宴后,便劝诫儿子说,为官要清正廉洁,不可忘本,不要奢华,便阻止了儿子办盛宴。母亲深明大义的举动,受到当朝仁宗皇帝嘉奖,并昭告天下,要求文武百官向其母学习。

戏文中有这么一段,是张玉兰悠扬婉转的声音:

孩儿今日当宰相,荣华富贵美名扬。

可知天下百姓苦,好似当年儿和娘。

还有灾后要拯救,还有穷人饿肚肠。

孩儿为娘办寿宴,何不想想百姓难?

儿为收钱设寿筵,敛钱聚财娘心慌。

省下钱来施穷人,积下功德好宰相。

原来,皮影戏跟现在的戏剧一样,除了娱乐功能,也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置身大山深处的乡村农家,看罢演练的《夫人宴》,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受到了教育。

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曾经广泛流传于鹤峰燕子镇,是民间的一种重要娱乐方式。农闲时和节日期间,大家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皮影戏,每次皮影演出,都是全村老少的期待。春生皮影戏剧团锲而不舍,抓挖掘,抓演出,抓传承,让曾经中断了几十年的皮影戏,在燕子镇山乡重新焕发蓬勃生机,皮影戏像春天的雏燕,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责任编辑:刘婉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