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均来自《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社节,俗称过社,是恩施各族人民每年必过的岁令节日,主要有吃社饭、拦社两大内容。
2007年6月,恩施社节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节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恩施社节见诸文字的记载,最早为清嘉庆戊辰(1808年)版《恩施县志》。
社神即土地神。原始的土地崇拜发展为社祭,这种原始的土地崇拜观念,直接演变成后世的重要农事节日社日。
古时祭社有官祭、民祭之分。据清同治版《恩施县志》记载,恩施府、县两级的社祭相当隆重。春秋两祭,由本地最高官员即知府与知县主持,在城文武官、丞、史、把总全部参加,仪式复杂而虔诚。民祭对时间要求不严格,农历二月初二日土地神生日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日期间都视为社期,乡民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自行祭祀,时间也无需统一。
社日分春社与秋社,春天向土地神祈求保佑丰收,秋天收获后向土地神献祭以为酬报。
恩施社节的两大主要内容为拦社与吃社饭。拦社,是在春社日前祭扫三年内的新坟,第三年最隆重,称“圆坟”。圆坟之日亲戚人家送一个或多个花锣鼓班子,准备酒食及纸扎的旗、伞、宝盖等祭品,到坟前祭奠,给坟挂红布祭幛,表演文艺节目,又称“拦响社”。此俗是在社节传承过程中,因宗祠兴起而淡化社神代之以祖先崇拜的结果,亦与二次葬俗有关。仪式中的花锣鼓表演沿袭了古代社日以鼓祭社的习俗,文艺表演则沿袭了古人祭社的娱神内容。社饭,是以野草香蒿、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社饭原是古人社日祭祀土地神即社神的祭品,人们举行祭社活动后请亲朋邻里共食。清同治版《恩施县志》有这样的记载:“社日,采蒿作饮,杂以肉糜,亲邻转相馈赠,谓之社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重视春社,基本不过秋社了。过春社时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淡出,演变成只吃社饭的饮食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