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孝贵
在恩施城过去的传统宴席上,必上一份甜品,其中以潘氏酥饼最为有名。
酥饼是中国的小吃品种,虽然各地都能见到其身影,但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地方的酥饼还伴随着一些故事,在你品尝这道美食时,从中吃到文化的味道,恩施潘氏酥饼就是如此。
潘氏酥饼早在民国时期就已闻名,这与一个叫潘孝全的人有关。潘孝全1917年出生于恩施城关一个厨师世家,他六岁丧母,因家贫不能上学,随二叔、三叔学厨艺,勤学苦练,几年后对刀工、烹调、面点皆能掌握,尤其是面点中的酥饼做得好。成人后,他开始独立做小吃生意,有时给人做厨工掌席,酥饼是他做宴席时必上的糕点。
新中国成立后,潘孝全成为恩施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一名职工,因其厨艺超群、为人真诚、工作负责,受到部门领导的信任,给了他展示厨艺的机会。
当全国首届厨艺比武大会在武昌召开,潘孝全被委派参加,以“千层酥饼”“喜字包子”面点获得第一名,被大会授予“高级知识分子”称号。公司饮食部门每进一批青年员工,都让他来培训,使他的厨艺得以传承。1972年笔者在恩施县饮食服务公司办公室工作,在青年厨师培训班上,我有幸目睹了潘孝全的酥饼制作技艺:
一、揉面,用精白面粉加水与猪油分别揉成水面团与油面团,水和油都要按比例、适度,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酥层的形成。特别是揉油面团,要控制好室温,一般在20摄氏度左右,便于猪油由固体到半固体均匀地渗进面粉里;
二、配馅,一般由白糖、芝麻、花生、核桃、桃酥、红枣、葡萄干六七种原料配成,可根据设宴者喜好添减,这是素馅,也可加入腊猪肉丁做成荤馅;
三、擀皮,水面团在下,油面团在上,迭加压平,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再卷成长条,用刀切成约一两重的剂子;
四、包馅,将剂子切面向上,略微压扁,中间挤成凹形,包入馅,馅的多少要掌握好,少则影响口感,多则容易破皮;
五、成型,将包好馅的剂子放在面板上,手掌轻压,手指旋转同时进行,使剂团在转动中成型,这道工序很重要,既要使饼圆又要不封闭酥层的断面;
六、油炸,将植物油与猪油按比例兑好,加热后,放入生酥饼炸制,待其变成金黄时起锅。这道工序也很重要,植物油与猪油的比例以及油温都要控制好,而且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有所变化。
做好的酥饼必须色泽金黄、酥层明显、香甜酥脆、油而不腻、入口即化。
潘孝全1978年去世,要吃到他亲手制作的潘氏酥饼已成为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好在他生前为人开明,热心带徒,众多徒弟传承了他的手艺。现如今的宴席上很少看到酥饼,但接过潘孝全家传厨艺的潘锦富(潘孝全之子)仍在做酥饼。潘孝全徒弟胡业成曾开“古月酥饼店”当街销售,使潘氏酥饼走下宴席,成为人们的家常零食。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派员工拜潘锦富为师,学习并传承潘氏酥饼制作技艺,使潘氏酥饼成为该公司的品牌糕点。目前,恩施市非遗中心正在做潘氏酥饼制作技艺的立项工作。
潘氏酥饼成品。(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