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宗派 / 文
李盖五住宅。(资料图)
李氏宗祠外观。(资料图)
大水井古建筑群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水井村的半山腰上,南距利川城区45公里,东北距重庆市奉节约100公里,交通便利。
整个建筑群由大水井李氏庄院、高仰台李盖五住宅和大水井李氏宗祠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北望齐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岭,东揽尖刀古观,西控九龙雄关,内拥崇山峻岭之奇。
水井村一带,地势险要,层峦叠嶂,山势磅礴,白崖深涧,弱竹古枫,风光如画。清乾隆年间,李氏高祖李廷龙、李廷凤由今湖南岳阳西迁,李廷龙落业今利川大水井,李廷凤落业今重庆云阳马鞍山。从他们西迁至新中国成立的近200年间,李氏子孙繁衍,先后有廷、祖、永、远、胜、先等六代,今存大水井古建筑群主要为李廷龙后代李祖茂、李祖盛等相继建成。
2001年6月25日,大水井古建筑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一首凝固在三峡南岸大巴山麓的建筑史诗。
大水井李氏庄院建筑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共有24个天井,174间房屋,鳞次栉比,规模宏大。从风格迥异的两种建筑来判断,该庄院内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其西南一角基本为黄氏土家老宅旧貌,建于明末清初,木架木壁,低矮古朴;其东北部分由清代后期李氏不断改修扩建,砖木并用,中西合璧,潇洒气派。庄院两端有小姐楼及绣花楼各一座,飞檐高翘,一东一西,遥相呼应,造型布局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在群体组合、装饰配合以及与大自然完美融合诸方面,李氏庄院匠心独运,颇具功力。
整个庄院保存基本完好,其主体三进四厢。朝门建于东北方向,与正屋中轴线形成45°夹角,讲究堪舆,以沙为岸,阔大明堂,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正对当地河流汇入长江处之“龙口”。
门上仿石匾额乳白如玉,上书“青莲美荫”四个大字,铁画银勾,行书洒脱。
朝门内,规整条石铺成院坝,宽敞整洁。
过院坝上石级十余步,入正门,正门后为大厅,一条西式柱廊横贯左右。高大的方柱、弧形的柱檐上白灰堆花,气势粗犷而壮丽。中堂左为花厅,精雕细刻,圆窗上的蝙蝠图案栩栩如生;中堂右边为账房,天井粉壁上一个一米见方的正楷“忍”字,笔力遒劲。
前厅、中堂及后堂地面均以天井隔开,檐下均以楼道联结,彩楼迂回,四通八达。
后堂左右为李廷龙玄孙李亮清、李子林居室,庭前丹桂飘香,阶下花草簇拥,院外古木森森,十分幽静典雅。整个庄院内窗棂花样及柱础浮雕多达20余种,依天井为单元,或雕或刻,或圆或方,一院一景,风格既多样又统一。原室内陈设精致讲究,床、案、椅、几全以杂木制成,或镶或嵌,或雕或镂,龙飞凤舞,花样繁多。现存家具近百件,多数流散民间。
1942年至1948年,李廷龙的又一玄孙李盖五在祠堂东北葡萄瓮修建住宅一座,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布局与李氏庄院主体相仿,取“高山仰止”之意,名为高仰台。李盖五住宅的落成,不仅从点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密度,而且进一步烘托李氏宗祠的中心高度,从大画面上增加了该建筑群的对称、协调和“堂上一呼,阶下百诺”的气度。
李氏宗祠坐落于李氏庄院和李盖五住宅之间,坐南向北,原为土家人黄氏老宅及祖墓,清乾隆以后为李氏所有,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修建成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属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规模宏大。宗祠前方是一壁用巨大条石纵联砌成的堡坎,高约8米。
宗祠左、右、后三方是一圈总长400米、高6至8米的围墙。围墙内,园林约1万平方米。墙上原为兵道,木柱瓦顶遮盖如长龙。兵道内梯石依山势逐级拔高,每梯皆为整块,最重者达2500公斤左右。修建时交通不便,石料多由牛拉人抬。护墙四角炮楼突兀,堡坎栏墙及整个护墙上布有枪眼、炮孔100个。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矗立于莽莽大山之中,显得格外森严。
李氏宗祠为宫殿式建筑,三殿四厢,周围为砖墙,两侧烽火垛子高耸。垛头、垛沿及墙壁上彩瓷镶嵌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构图巧妙,色彩艳丽。据考,所用瓷片是从江西景德镇、湖南长沙等地运来的新碗、新盘,按构图所需敲碎后精选而得,其用料之讲究,耗资之巨大可想而知。
宗祠前壁开大门三洞,俗名左山门、中山门、右山门。左、右二山门通厢房,额题“居之安”“平为福”;中山门通大殿,“李氏宗祠”匾额在“十八学士登瀛洲”“洛阳桥”“黄鹤楼”等琉璃画的烘托下金光闪烁,分外夺目。
中轴线上的三个大殿排列有序。前殿、后殿分别与两厢房联结。中为拜殿,四面皆为规整块石铺面之院坝,基脚高出院面而成台,前角两侧以廊道与厢房相通。两侧壁下各建水池一眼,左名“廉泉井”,粉墙上题写一“忍”字;右名“让水池”,粉墙上题写一“耐”字。
三个大殿的梁柱大可合抱,柱上、壁上楹联极为丰富。儒、道、佛三位一体,宣扬孝悌、耕读等精神。梁架、柱头上雕刻精美,渔、樵、耕、读等浮雕刀法细腻,造型生动。特别是蝙蝠、翔凤等吉祥图案到处都是,飞彩鎏金,把整个殿堂装饰得一片辉煌。
后殿檐下高挂“魁山堂”匾额,肃穆大方。
正殿神龛上供李氏列祖列宗牌位及李廷龙夫妇木雕像。每年清明、盂兰节时,李氏族人齐聚家庙,祭宗奠祖,晨钟暮鼓,香火袅袅,终日不绝。
中殿又称“拜殿”,是李氏祭祖时宣讲族规、家法的殿堂,四周陈列着木刻的族规和家训,朱底金字,书法、刀法堪称一绝。这些珍贵文物仅部分得以保存。
除三个大殿外,李氏宗祠两厢共有房屋66间,左厢设讲礼堂及族长、执事的住房;右厢设银库、账房、仓库。
讲礼堂中有“过失桥”巨石一块,长⒊81米,宽⒊45米,厚0.27米。石中心阴刻太极凤云纹,四角各阴刻蝙蝠图案,是当年李氏族长执行家法和审理案件的地方。
从宗祠东北角下石级72步,有古井一口,泉水甘冽,四季不枯。
水井原在宗祠护墙之外,1926年,川军贺国强率千余人进攻李氏宗祠,李氏据险相抗,相持七日不下。后来,贺国强采用围城断水的策略,方使李氏妥协。事平后,族长李盖五采纳贺国强的建议,扩建围墙,将水井包入院内,并在墙外亲书“大水井”三字,每字70厘米见方,行书阴刻,气势狂放。
大水井李氏宗祠依山傍崖,祠内有乡勇30余人,荷枪实弹,易守难攻。
护墙左右唯二石门供人出入,左为望华门,又名死门,直通龙桥河天然刑场;右名承恩门,又名生门,门侧建牢房。
龙桥是一座天然崖桥。桥头绝壁如削,桥高百丈,桥下水流湍急,轰轰然,只闻其声,不见其流。
李氏宗祠前纵联式堡坎,既能排水,又防攀爬。小姐楼上伞把柱一柱六梁,既扩大空间,又便于转角。庄院排水系统隐于地下,24个天井,一井一水池,一院一美景,既能防火又能防潮。柱础石刻、门窗木雕,墙沿彩瓷镶嵌,处处藏福禄,件件储善美。前庭后院,连升三级,朝门正对龙口,一步一美景,一处一天地,处处给人以向上、向前、向善、向美的暗示。
大水井宗祠、庄院建筑群1992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精湛的建筑工艺,浓郁的民族特色,无一不叫人拍案称奇。
总体上看,大水井是一首凝固在三峡南岸大巴山麓古今贯通、南北交汇、文武兼备、中西合璧的建筑史诗,用一个“诗”字概括较为合适。
大水井古建筑群以“天人合一”为理念,建筑法式多,审美独特,更值得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