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开幕式节目表演。本报恩施图片库 彭万庚 摄
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7月5日,《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暑期游升温 文化味更足——年中旅游市场观察》,解析当前避暑旅游发展形势。
余热未散,热度不减。就在10天前,6月26日,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利川市举行,《全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展报告》等旅游报告现场重磅发布,国内专家学者围绕避暑旅游凉城“论剑”。
国家级盛会为何落户鄂西边陲的山城利川?发布会举办的意义何在?成功举办后给利川旅游的启示是什么?
“凉气候”成就“热旅游”
盛夏时节迎盛会,凉城利川迎宾朋。6月26日,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利川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20余个市(州)、县(区)分管领导及文旅部门、气象部门负责人,国内旅游、气象、康养领域知名学者400余人参加发布会。
如此高规格的盛会,为何选择在利川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说,利川是一个重要的避暑旅游目的地,无论是气候、气象条件,还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已形成气候。在利川,以苏马荡为代表的一批避暑旅游度假地已形成品牌,希望在总结利川避暑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避暑旅游发展经验,进而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专家青睐利川避暑旅游,与全市充分利用凉爽的气候资源、久久为功发展旅游业密不可分。
利川市围绕“凉爽利川 度假天堂”定位,依托区位和气候等优势,深耕“凉文章”,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多年被评为“百佳深呼吸小城”,森林覆盖率达68.73%,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一。
利川不仅有“候鸟之城”苏马荡,还崛起了10个避暑小镇,发展民宿经营户(含乡村酒店)1613家,客房2.5万间,床位43.3万个,2016年以来民宿累计接待客人1000余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2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元。
“凉利川”刷屏“热搜榜”
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发布会举办当天,湖北文旅之声发表报道,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前三,一度刷屏网络。
截至目前,央广网、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中国旅游报、21世界经济报、人民法治网等20余家媒体已发布“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相关稿件近200篇。
“恩施避暑看利川。”——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博士后焦念涛在《恩施州避暑旅游发展报告》提出,利川是恩施州最早发展避暑旅游的区域,也是恩施州避暑旅游发展的缩影。利川避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在恩施州内开了先河,其经验得到巴东、建始、咸丰等周边县市的模仿和借鉴,其避暑旅游历程和模式对州内其他县市同样适用。
在《消夏避暑夜游报告》中,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博士赵一静以《主客共享的利川仲夏夜之梦》为题,专门分析利川夜经济。她指出,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乡村夜游的异军突起等因素,造就了利川夜间旅游,利川夜间消费规模目前居全州前列。
在《利川市夏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报告》中,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慕建利指出,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是一个考虑夏季旅游目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是否舒适、灾害性天气对避暑旅游活动影响等的综合评价指数。利川市夏季避暑旅游气候条件优越,其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指数是全国平均的1.4-2.0倍,是重庆、武汉等周边9个城市平均指数的4.8倍,是恩施州平均指数的2.3-3.7倍。
“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报告发布会在利川成功举办,不仅给利川带来了热度,更是利川旅游的新起点和再出发点。
利川避暑旅游在未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戴斌认为,要下更大的力气去研究旅游市场和消费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宣传推广。要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度假旅游的产品等级,完善公共服务。要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从盖房子纳凉方向转向美好生活的新空间方向。要建设一批有品牌的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市场主体和服务品牌。
“避暑旅游是一种异地生活方式,绝不是仅仅图个凉快。”关于利川夜间经济如何发展,赵一静认为,利川旅游业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正迎来复苏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折。利川要积极扩大避暑旅游市场规模,促进日间客流的夜间转化,推动利川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引流到引留,释放旅居市场的夜间高频消费潜力。
利川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利川要紧紧围绕“凉爽利川 度假天堂”的旅游定位,在配套建设和优化服务上苦练内功,聚焦旅游要素合理布局,在文旅体农等方面做深度融合文章,利用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在宣传推介上注重精准营销,举全市之力将利川的“凉资源”做成“热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