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高炜 通讯员 王鹏程
从大学毕业后支援非洲再到回家乡任教,从年轻教师成长为学校骨干……从教5年,对于巴东县职业高级中学“最美教师”潘宗琪来说,是追求专业知识的5年,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5年。
潘宗琪出生于巴东县沿渡河镇的一个偏远山村。200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大学,毕业后签约前往埃塞俄比亚参与援非工作。在非洲修建公路期间,他的月薪是2000美元,而专业焊接工人的工资是2400美元,即便如此高的薪资,在当地也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人选,这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潘宗琪心中种下了回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种子。
2015年,潘宗琪到巴东县职业高级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从进校第一天起,他便担任班主任工作。针对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弱、情绪不稳定、容易自暴自弃等弱点,他始终坚持职素相济、因学施策的教学方法,用责任、爱心引导学生。
潘宗琪所带的八年级六班是园林绿化班,每节英语课,他总会花时间为学生教授一些课本上学不到、但对学生非常实用的专业词汇。
“这些词汇与专业息息相关,能够让他们参加工作后将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潘宗琪说。
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即便名校毕业,但仍有很多专业词汇不在知识储备库中,结束每天的教学管理工作,他总是花上几个小时给自己“充电”。
比学生先学,和学生一起学。潘宗琪在擅长的领域如此,在不擅长的领域更是如此。全州技能大赛即将开赛,全班有7名学生被选拔参赛,为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他和大家一起进大棚、种种子、做实验,并积极向专业老师请教,进而为孩子们答疑解惑。
作为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潘宗琪明白,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要用“爱”来引领他们。
学生赵某玲刚进校时情绪不佳,潘宗琪与其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后,不仅在生活学习上对她重点照顾,还引导她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渐渐地,赵某玲情绪好转,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只要找到潘老师,他总会想办法帮忙解决。有他在,我们很安心。”学生董代志说。
班上有贫困生,他积极争取政策,帮学生申请奖学金;学生身体不适,他立即送药或带他们去医院;学生情绪有起伏,总少不了他陪伴的身影……在学生眼中,潘宗琪不仅是老师,也是可靠的“大哥哥”。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潘宗琪的职教梦想孕育于万里之外,却在家乡的热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