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16棋牌>>文化>>历史文化

严氏那些人那些事 -516棋牌

发布时间:2023-07-11 16:08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严峻 编辑:曹贤炜

严峻

咸丰县大水坪村龙洞严氏族人中,流传着一些有关家族的故事,这些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严氏家族不为人知或少被人知的过去。这些故事又从某种角度给人们以启示和警示,也反映了严氏家族衍变的历史。

创业史

龙洞这支严氏族人是从贵州省印江县峨岭寨迁来的。咸丰鼻祖严琅原来就住在印江严氏老祠堂边,地名叫吊井巷,得名于该巷有一深水井,要用吊杆打水来饮用。由于人口繁衍增多,出于生计,部分族人开始外迁,另寻居地。乾隆年间,严琅一家也考虑着另寻居地,谋求生机。严琅命长子严启智外出寻址。

严启智是个文化人,很有才华,且精通风水堪舆之术。他奉父命由黔入川一路勘察地理风情,一边为迁居寻址。他在川鄂交界处找到一片高山平原,那里土广地肥,风景秀丽,遂决定将全家迁到此地暂住。乾隆丁卯年(1747年),严琅一家迁到咸丰县境,这就是龙洞严氏族人入鄂的第一个落脚点——二仙岩的白衣袖。

二仙岩海拔较高,到了冬天十分寒冷。严琅迁来时年事已高,很不习惯,又委托严启智再寻地方。严启智再遵父命,下山寻居所,来到大水坪龙洞这个地方,认为适合人居。严启智在龙洞一个叫斑竹坨的地方设馆教书,那时候教育非常落后,子女有个地方读书很不容易,严启智很快赢得当地居民的尊重和信任。一段时间后,严启智有了一些积蓄,就在龙洞购置田产,并在大坪修建宅院,随后把一家人接来龙洞落籍。

当时龙洞一带有孟、黄、杨三姓人在此居住。在龙洞定居下来后,严氏家族发展很快,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家族势力不断增强。其他三姓人感到了压力,渐渐退出了龙洞这个地方,到后来,龙洞一地基本上成了严姓的集居地。

到了光绪年间,严氏在当地已是有名的大族了,于是族中决定修建严氏宗祠。光绪元年择址伐木兴工,历时三年,严家祠堂落成,举行了隆重的祭祖典礼,标志着从印江迁出来的这支严氏在龙洞创业成功。

严氏祠堂外墙。 秦兴武 摄

琼二老爷和福先生

琼二老爷的真名叫严首琼,又名严鹤仙,是严茂琮家的第二个儿子。其大哥叫严首轩,还有个弟弟叫严首文。由于当时农业生产落后,加上家里田土又少,生计困难,所以严首琼很小的时候就到了舅舅家,做老表的陪读。由于他头脑灵活,善于应对,得到当时私塾先生的赏识。严首琼借此机会刻苦钻研学业,平时也很少和家中联系。

有一天,突然有官府送喜报的差人来到严家祠堂对面的新房子(地名),报喜说严鹤仙考取了秀才,家中的人都不敢相信,心想家里没有读书考秀才的人啊,应该是老学堂的严鸿轩吧,就把官差指引去祠堂旁边不远的老学堂。差人到老学堂报帖,严鸿轩家人告诉差人,严鹤仙是对面新房子的人。官差又回到新房子,揭开报条,才说出考中的人是严鹤仙,而老学堂那个叫严鸿轩。严鸿轩又叫严首福,为人忠厚,读书刻苦,写得一手好字,在恩施考秀才后,当时学院大人给的评语是“文章三库,字盖六邑”,现保存在严家祠堂的“敬宗收族”匾额就是他的手迹。

两人都考取了秀才,所以新房子和老学堂都接到了报帖。原来,严首琼在为表兄当伴读时,自己也刻苦学习并参加了童试,结果他和老表同时考中了秀才。家里人根本不敢相信,害得送信的差人白跑了半天。从此,在严氏族中都称严首琼为“琼二老爷”,称严首福为“福先生”。

按当时的风俗习惯,考取了秀才是要请客祝贺的,而两家当时都不富裕,只得把田地当了用来整酒。从此在当地就流传开了琼二老爷和福先生的故事,他们也分别是龙洞严氏族人首字辈中有名的秀才。

盛斋商号

民国时期,大水坪龙洞严氏族中有一家盛极一时的商号叫“盛斋号”,为当时严氏族中很有经济实力的严盛斋(循隆)所创,主要以经营咸丰坝漆、桐油等山货为主,并先后在当时四川的黔江县城、酉阳县的龙潭镇设有分号,在武汉有常驻店点。收购的生漆、桐油销往上海“江西邦”,“江西邦”在黔江也设有经营山货的商号,双方合作非常顺利,咸丰坝漆、桐油等山货经由“江西邦”销往各地。

盛斋号主要是严盛斋坐庄经营,由其子严天桴经营各地的分号,并请族弟严林臣(严循斌)为管事,还有常习章、徐云卿(账房)协助打点生漆、桐油的验货收购等事宜。护送到上海交货主要由严林臣和严绍陵两弟兄打点。

民国时期帮派林立,经商环境非常复杂,各个方面都要打点。当时的盛斋商号很有影响,送货环节很少出问题。传说抗战时期,一次送货途中遇到兵乱,挑夫们只好把货物寄存后,跑回了老家,事后再去清理货物,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又有一说,严林臣在商道时间长了,结识了许多道上的头面人物,混得很熟。当时的货物主要是从陆路经万县码头上船,再经宜昌、武汉由水路去上海,有时管事的人没随货走,就由挑夫把严林臣常用的棒棒烟杆挂在扁担上,沿途各号人物便知道是盛斋号的货,不仅不打货物的歪主意,连交货时都无须开验,因为盛斋号承诺凡卖不出去的货物全部回收。

严家祠堂和七老婆婆的传说

龙洞严氏所称的大房,就是指从贵州省印县峨岭寨迁入咸丰龙洞的严启智一支。因为严启智是严琅的长子,因而称为咸丰老大房。

严启智有两个儿子,长为大道,次为大堂。大道有七子,分别以修字辈为字,以敬、德、明、礼、信、洪、达为名,又称为长、二、三、四、五、六、七房。七房严修达夫妇勤俭创业,挣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产,但其子都早丧,于是抱养了二房修德之子严道霖为继,且生了两个儿子,即严龙臣和严秉臣,遗憾的是均不幸早故。七房产业没了承继之人。

族中称严修达之妻为七老婆婆,晚年时独自一人生活的她深谋远虑,决定将其宅基和家产捐出,用于修建严家祠堂,既能避免族中财产之争,又为族中做一件善事。在时任严氏族长的堂侄严道培主持下,七老婆婆完成了这一善举。

龙洞严氏从迁居湖北最高一辈严琅算起,到光绪元年(1875年)已历七代,上百烟户,人丁兴旺,兴修宗祠本是族中一大心愿,苦于耗资太大,一时难于筹集。有了七老婆婆的义举,有了七房产业的支撑,族长召集族人商议,决定派人去贵州印江祖籍,参拜严氏宗祠,并记录了印江严氏宗祠的建筑格式,回咸后就以印江严氏宗祠为蓝本,并根据七房宅基的可用面积设计了现在严家祠堂的样式。族中又选派时任族中管事的严道美和其长子严茂儒负责监造,请了当时社会上很有名气的石木二匠徐登甲和杨胜锡掌墨施工。历时三年,一座白墙灰瓦且雄伟的严氏宗祠矗立在龙洞的土地上,为严氏家族留下了千秋香火的象征。

神主牌的传奇

严家祠堂是清代的建筑物,现在保存还算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供奉在严家祠堂里的祖先灵位,其族人称之为神主牌,正中恭书“严氏堂上历代昭穆考妣神主位”十三个金字,代表享受族人共祭的各代祖先。现在供在祠堂内的神主牌,依然还是修建严家祠堂时供奉的原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历经劫难,仍能保存下来,其间隐藏着很多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严家祠堂被改成了当地的小学校,成立人民公社时又把这里改成了大食堂,后来又成了一个生产队的保管室。变来变去,祠堂里的文物有了一些损坏。

在改办学校时,原来供奉的神主牌被用来当作楼板。幸好改装的木工是严家人氏,他们巧妙地把神主牌面朝下、底朝上嵌上去,故牌位的字迹一点也没有毁坏。

族中一位叫严天合的木工,悄悄将神主牌换了下来,收藏在自己家中。族人得知神主牌还在,就集资,买了青香、鞭炮、纸钱,庄重地把神主牌请回祠堂,仍然供奉在正中精美的神龛上。

后来,神主牌又面临一次被毁的劫难,因为严家祠堂附近主要是严氏族人居住,另一位叫严天河的木工,又令其徒弟严天长把神主牌扛回家中收藏,才躲过了劫难。

改革开放后,文物受到国家的重视,严家祠堂因其古朴别致的建筑风格,代表一方人文历史,被列为县、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族人知道神主牌的去向,又将其“请”了回来。族中严天美和其子严一中请木工又做了一个简易的神柜,将神主牌供奉在大殿正中。神主牌成为严家祠堂内重要的文物之一。

老学堂的来历

在严家祠堂附近有一处严氏族人居住的寨子,叫老学堂。

老学堂从外面看,只是一个顺坡势而建的民居村寨,原来有朝门,沿着第一级石阶经过朝门,再上一段石阶就是古色古香的农家堂屋,以堂屋为中心分三层一溜木柱瓦面农家房舍。寨子后面有一株古树,据说叫紫木,仍然郁郁葱葱,高大挺拔,分出的枝叶像一把大雨伞庇护着整个寨子。朝门右侧有一株老桂花树,左侧是一蓬苍翠的慈竹,寨子四周耸立着各种大树,使整个寨子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寨子里住着清一色的严氏族人。就这么一个地方,为什么历来都叫老学堂?它和学堂有什么关系?

原来,最初从贵州印江迁来咸丰龙洞的严启智,在族人定居安顿下来之后,把学校从斑竹坨迁到这里设馆授课,培养严氏子孙,同时也接受其他姓氏的子女到这里学习。因为当时人口不是很多,严启智的堂屋就成了教书育人的地点,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叫老学堂了。

严希陵轶事

严希陵排行名严循相,是大水坪核桃湾人,出生于1909年6月,其家庭比较富有,当时在大水坪有一处四合院房产。严希陵曾就读于设在武昌的湖北省十三中学,18岁就任民国时期燕子嵌乡团总,后任乡长、尖山区区长、咸丰县参议员、参议会副参议长等职,在咸丰严氏中是任职较高的人,当过严氏家族的族长。

严希陵对于家族的管理很严格,族中有争议的事项他都出面调解。以他的影响力,族众也很服他。曾经有个传说,族中有一位青年,家境虽较宽裕,但父辈勤劳老实。这位青年在外面混事,经常骑着家里的大马招摇。一次去燕子嵌赶场,这位年轻人骑在马上,却让自己的父亲牵着马在路上走。这一幕刚好被严希陵碰上了,即刻喝令他赶快下马,并狠狠地训斥了这个做出不孝之举的青年一顿,让他无地自容。然后令他把父亲扶上马,让这位青年牵马送其父亲前去赶场。

责任编辑:曹贤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