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苗族的饮食习俗绝大部分与土家族的基本相同,但是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特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浓郁的民族性。
主 食
苗族主食以大米、玉米、土豆、红苕为主,辅以高粱、小米、麦、荞等杂粮。苗族平时一日两餐,春耕和收割季节一日三餐。
苗族主食中除包谷饭、“蓑衣饭”、鼎罐饭、社饭外,较有特色的主要是糯米糍粑、炒米、蕨粑等。
糯米糍粑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浸泡后用木甑蒸熟,趁热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粑槽,二人用粑捶将其打烂,用手掬成所需大小的圆团,再用手、菜刀、方桌或木板压成圆形饼。晾干后,放在缸中用冷水浸泡,长期保存,随时取出烤、煎、炸、煮食用。凡遇传统年节、婚丧嫁娶和重大祭祀活动,都要准备糯米糍粑献祭。
炒米的制作方法是:先将上好的糯米淘净,用冷水浸泡一至二天,再蒸熟,阴干,俗称“阴米”。炸炒时,把选好洗净的河砂,拌少许桐油,放入锅中将砂炒红,再将阴米倒入沙中,待阴米炒膨胀后筛去桐油砂,即成炒米。用坛子将炒米装好密封,可保存一年半载,随时食用。
菜 肴
蕨粑的制作方法是:上山挖蕨后将其根茎洗净,用蕨棒打碎,再将其过滤,用清水反复多次淘去泥沙杂质,沉淀漂白,制蕨淀粉食用。苗族曾以蕨粑为主食度饥荒,现在已不作主食,而是作为一道特色菜。
苗族菜肴主要特点是喜酸好辣,喜欢吃豆制品、腊制品、山珍野味,保留了独特的烹饪技艺。
苗族菜肴喜酸好辣。一般在屋里备有若干酸水坛子,用以泡制各种酸菜,将它们作为四季家常菜。苗鱼最能体现苗族喜酸好辣的特点,分酸、辣两种。
苗族喜欢吃豆制品。苗族的豆制品有酱、豆酱(豆豉)、霉豆腐、干豆腐、合渣等。酱是用豆或麦发酵后,加上盐做成的糊状调味品;豆酱(豆豉)是将黄豆煮熟发酵后,加上盐、辣椒粉,晒干或用凉茶泡即成;霉豆腐(臭豆腐)是用豆腐发酵长霉,加上盐、辣椒粉、香料等,菜油或凉茶泡,装坛封好,常年备用。干豆腐是把豆腐放在炕上烘干制作而成,可长时间储藏。
苗族喜欢吃腊制品。腊肉制作方法与土家族的相同。苗族还保留了一种吃大块腊肉的传统,即将腊肉烧好洗净后,切成能盖住碗口的大肉片,和辣椒或干土豆片在锅中炒熟即成。过去,苗族在招待尊贵客人时,常常吃盖碗肉,以表示主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方,此俗沿袭至今。腊灌肠是苗族特色菜肴,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猪大肠洗净,将鲜猪血拌上糯米、花椒、胡椒等香料,灌入猪大肠,扎结实,蒸熟,挂在炕上熏干,其味可口。
苗族好吃山珍野味。过去,飞禽中的各种野鸡,走兽中的野猪、野羊、麂、獐通常是苗族的席中珍品,更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各种野生植物也是他们制作佳肴的上等原料。
饮食礼仪
酒礼。苗族喜饮喝酒,素有以酒待客的习俗,历史上形成一套喝酒的传统礼仪传承至今。他们过去都以大碗饮酒,现在一般只在招待贵客时才以大碗饮酒,表示主人的豪爽大方。凡婚丧嫁娶、节庆和祭祀,常常是聚集亲朋大碗畅饮。因此,酒在苗族整个饮食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无酒不成礼仪”之说。苗族盛行以玉米酿造“包谷老烧”,以大米、糯米制作“甜酒”。
茶礼。苗族爱饮茶,也以泡茶、油茶、油茶汤招待客人。泡茶,即将茶叶(有的将茶叶用布包好捆紧)放入砂锅煮沸,或将茶叶放入杯、碗中用开水冲泡亦可。油茶,即将茶叶用油(植物油或猪油)炸成白色(炸黄也行),放盐装入碗中,放在饭桌上当菜吃,味道香脆,是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道菜肴。油茶汤,即先将茶叶炸成白色,再将炸好的炒米、阴包谷、核桃、花生、黄豆等和油茶一起用碗装好,加盐或加糖,将开水冲入碗中亦可,有止渴解腻、清心润肝、解烦除躁、健脾健胃之功效。
(全媒体记者 覃 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