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前段时间读了冷玉斌老师写的书——《教书这么好的事》。在书中冷老师谈课堂、谈读书、谈教书,字里行间既有立足讲台、扎根教育的真情写照,又有基于儿童发展遵从内心的真诚探求,还有对教育执着追求的师者情怀。
全书四辑二十四篇,书名是写“教书”,内容更多说到“读书”。作者从读书到读人,又由人及书,由观念的吐纳和呼吸,终将说到教书育人。作者通过读书汲取养分、滋养思想,教书的岁月写满自豪,教师忙碌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于是教书自然成了这么好的事。
冷老师爱读书,喜欢读书,且踏实认真。他告诉大家:“我们教师更需要读书”。他还说,“因为有读,才教得有底气;因为有教,才更加用心去读”。书中作者用专门的章节来详细阐述影响他教育之旅的人和书。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被他亲切称为“扶我上战马的书”。一本基于实践的教育教学随笔集,对当时初为教者的作者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没有口号,却比口号有力;没有高论,远比高论精彩”。作者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课堂,从那时起,作者也开始朝着真正的课堂进发。
如果说,于永正老师的书给了作者课堂教学策略与技术的指引,那么施良方先生的理论三部曲:《学习论》《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点原理、策略与研究》《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却让作者意识到教育的艺术绝非空洞的技术主义,一定得有理论的滋养,教育艺术的源头之水一定是教育理论。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教育漫话》犹如一盏指明灯,照亮作者从事教育初始阶段前行的路。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让作者获得一种“投身教育、为培养所有孩子贡献力量”的专业精神。
遇到曾经的教育圈内人陈丹青先生和他的系列著作后,作者悟到了什么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又如何承担自己的天职。
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从事教师行业,必然会不断思考教育,很多时候,教师也许不必急着去追求专业发展,可以先想一想,自己身上到底有没有从事教育的专业精神?当然教育精神之外,还有专业智慧。
教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读书才是促成这件“美好的事”的有力支撑。
法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学家阿尔贝.雅卡尔,用他的著作《写给未出世的你》为教育者开启了关于教育的另一扇窗。雅卡尔的观念直接影响于作者,让作者看待教育的眼光发生了变化,让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多了一些思考:教育的本真是帮助人在未来的生活中成功寻找自己的幸福。
如果说雅卡尔是推动作者走向教育的原点,但单就“教育”这一概念,作者认为得到的最好的认知得益于雅斯贝尔斯以及他的《什么是教育》。身为教师,我们的任务绝不只是着眼于未来,更多的恐怕还是着眼于学生和我们的当下。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师生彼此感受到每个个体生命、知识的生长。
长期执教于乡村的冷老师在第一次读到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时莫名的惊诧与惊叹,陶先生对教育的“理想信念”让作者深深被打动、被铭记,“有信仰”就是对教育、对未来的“理想信念”。
作为教师,如果能经常品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和书籍,把先生的话放在心里经常琢磨,对树立个人的理想信念是极有助力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教师与学生可以互相替换。教书不止,读书不辍。且教且读,且读且教,教读相长,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