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栾蔚
“从小到大、我为她操碎了心,她不感恩就算了,怎么还抑郁了?我想不通,她究竟有什么可抑郁的?每天衣食无忧,我为她安排好了所有,可她还对我一肚子意见。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前几天,州优抚医院诊室来了一位妈妈,说起女儿患抑郁症的情况,这位妈妈满是不解。
听她说完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后,医生发现,这是一种除了日常对孩子严加“控制”外,时不时还伴随着打骂、贬低等许多令孩子窒息的教育方式。
其实,每个内心抑郁的孩子,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父母错误的、帮办代办、打压式的教育方式。父母常常觉得患上抑郁症的孩子莫名其妙,对动辄就自残和一声不吭就要自杀的孩子,只理解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给子女的物质生活安排得极其丰富、假期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忘了孩子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父母的贬低式教育、比较式教育、以爱为名义的控制欲等,对于孩子而言,其实都是“精神暴力”,会让孩子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可是,总有些父母通过这些对话对孩子造成精神伤害,这就是精神暴力中的言语暴力。
父母精神暴力容易让孩子产生以下问题:
1.丧失自我认同感。在父母不断打压下,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不断内化于心的负面内容,“你就是没用、你做的是错的。”反而当受到他人肯定时,却不会相信,因为一直觉得自己很糟糕。
2.不安全依恋、失败的亲密关系。依恋关系,是个体在儿童期乃至整个一生安全感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当父母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安抚与支持,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反之,就会出现不安全依恋。“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把你生下来有什么用”……如果孩子从小经常遭受父母这种言语暴力,他的内心是恐惧的、没有安全感的,成年后就很容易发展成恐惧型或多虑型依恋,出现回避行为,很难与异性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3.成人后变成父母的翻版。这样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以同样的方式去教养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得不到自己亲人的认可和肯定,是每个孩子内心的痛。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是他们自我认知的渠道,决定着他们自信的基调。所以,父母如果经常打击、贬低孩子,再阳光自信的孩子,也会在父母的负面言语中,逐渐变得自我怀疑、敏感自卑,更严重者会让孩子出现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孩子自残、抑郁、轻生等。
从《人民日报》公布的一组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许多父母十分担心,害怕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变成其中一个。
但是,抑郁症也没那么可怕,父母应该正确认识青少年抑郁的危险信号。
1.长期沉默寡言,时常活在自己的世界。
2.缺少同龄朋友,难以融入任何同龄群体。
3.正常活动发生改变,时常将自己锁在房间。
4.老实温顺,不追求独立或有任何形式的反抗。
5.学校表现突然变糟。
6.经常离家出走或者逃学。
7.经常打架斗殴或对人施加身体虐待。
8.频繁甚至一直焦虑或抑郁。
9.谈论或威胁自杀。
当您发现孩子已经开始产生抑郁情绪或症状复杂,影响正常生活时,就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父母应该如何防止孩子走向抑郁呢?心理医生提供了这些方法:
1.鼓励式教育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无论孩子处于哪个成长阶段,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肯定和支持,是会带给孩子自信、动力与能量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要,就是被人欣赏。比如,在孩子学习进步时,给他表扬;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他鼓励;在孩子犯了错误时,首先要接纳他的不足,再适当给予引导,而不是急着斥责和批评。这些积极的教育方式,都会如养分般慢慢滋养孩子健康成长。
2.浸润式教育
现在的父母过于焦虑,迫切希望孩子成龙成凤。但教育是一场长跑,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方法,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的一点一滴里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想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下手机多读读书;想要孩子温和而不暴躁,父母可以先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平常做到不对孩子大吼大叫;想要孩子多运动,就自己先行动起来,引导孩子一起运动,而不是自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却命令孩子动起来。
3.予爱式教育
予爱式教育,就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但不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叫爱,而是发自内心理解孩子的内心,看见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爱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源动力,是孩子最大的底气,也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被父母之爱浇灌的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目光所及皆是美好,其一生都会被童年所滋养。
不少父母多是“以爱之名”,给孩子设计规划好成长的每一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的心声。但人生不是只有一百米,不能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慢一步两步也没关系。
所以,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希望我们都成为孩子眼中的理想父母,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适时引导、成为孩子愿意求助的人生导师,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主。这样的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才是预防精神心理障碍的最佳方式。
作者介绍
栾蔚,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精神科住院医师。
从事精神卫生事业5年,发表论文《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对老年性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