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范建生
小溪是坐落在恩施市盛家坝镇大山里的一个古村寨,因“溪”而得名。走进小溪,一泓绿水湿润了我的双眼。正值雨季,行至山前,此时的雨,溅出一片湿漉漉的烟雾,描绘出一片朦朦胧胧的画卷,望不到尽头。
山被洗得青翠欲滴,亮晶晶地闪耀光泽。层峦叠嶂之间,一抹翠屏流云,透出钟灵毓秀的清幽韵致。树木撑着一把把绿伞,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藏在大山里的小溪,让人充满遐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我的印象中,小溪村仿佛就是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从恩施城区到达小溪,大约两个小时,沿途车窗外都是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当车进入山谷后,云雾让周围的山峦模糊起来,似云中岛屿,有些仙境的味道。当大巴车抵达山下的一个平坝里时,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一个村庄展现在眼前。
眼前出现一条小河,潺潺地从山寨中流过。这条河叫小溪河,清澈明亮,像一个调皮野丫头挥着绿色纱巾绕着山寨奔跑,拐一个弯就到山那边去了,留下吟吟的笑声。河边一抹桃红柳绿,在烟雨中娉婷袅袅,好似一群从诗经走出来的窈窕少女在河边浣纱。河水上,漂浮着几瓣桃红,小鱼儿轻轻跳跃,水花散开。河水边,崖畔上,山腰间,粉红的、丛丛的山花开得热烈,宛如仙子无意间遗落的红绡,点亮了山野。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乡村浸泡在如烟的春雨里,蓄满了纯净的春光,弥漫着诗意田园的韵味。
村头几棵树,老得弯了腰,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葳蕤生发,古朴安详的小溪村,如水墨画般清新而温润。
树荫中一道瓦檐斜出,木楼隐约可见,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吊脚楼群保持完好,胡家大院依稀透露出当年壮观的景象。小溪胡氏移民居多,据史料记载,小溪胡氏源于安徽和州(现名和县),移居小溪已有十三代。
小溪古村寨落建造精湛,其工艺包括选材、加工、画墨、凿眼、砍梁、上梁、钉椽皮、上瓦、装屋等。小溪吊脚楼建筑有双吊、单吊、“一”字形、撮箕口、亮柱子等多种样式,比较典型的是中坝大院子吊脚楼,大院子原有三进,第二进的厅屋毁了,现有朝门和堂屋,堂屋是整个大院的公共用户,朝门是现存最早的建筑,大门口的石级阶梯、石条门坎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为“八字形”,挑檐有斗拱,各有一对雕饰的木鱼和凤凰衬托着前伸的挑枋,以承接瓦檐。
院内右侧一栋四间特色鲜明的转角吊脚楼,楼上还保存有一间火铺,火塘、壁柜、住房等布局完整。有歌唱到:“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吊脚楼奇妙的构造,显示出小溪人的智慧,让民俗、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放眼看去,小溪四面环山,坐落在山谷之中。河水将山谷冲击成上坝、中坝和下坝,在山区,“坝”就是小平原。小溪的每个坝都是一幅风景,镶嵌着一块块茶园和油菜花地,铺展一片绚丽的田园风光。
雨停了,雾散去,阳光正好经过吊脚楼,阳光的舞步是细碎的,无拘无束。花格子门窗,将阳光过滤,梳理成一缕缕,装满农家木屋,让人感到暖暖的。坐在吊脚楼上,一枝水红色的桃花笑吟吟地伸了过来,送来浓浓缱绻。喝一碗新茶,咂咂嘴,似乎能品尝到小溪春天的清香和鲜嫩。
小溪河两岸风光如画,层峦叠嶂、碧绣成堆,是个洗心养肺的好地方。沿河踏石而上,可以看到干鱼泉、杀虎洞、白龙潭等奇观,领略神话故事里的传奇。传闻此处当年有一犀牛常出来祸害庄稼,后被一位仙人将其锁定在洞中,留有一鼻孔供当地民众穿行。后来人们把犀牛出没的峡谷叫犀牛峡,其所囚禁的山洞叫犀牛洞,洞在高山之巅,云雾缭绕。
地已经醒过来了,田园里,一个农人正在赶牛耕地,耕在土地的痒处,老牛嘴一掀,翻开春天的封面,翻开的新泥萦绕着庄稼的味道。春风飞过,从古老的树枝上啄出一片葱茏,让人想起“风来传消息,枝头晾春衣,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的诗句。那风暖暖的,携着芳香在山里转。风拂去了喧嚣和尘埃,让人返璞归真,不经意间拥有小溪人的朴实心境。
走进小溪,眼睛就开始发亮。这种兴奋如同孩童见了自己喜爱的玩具,如同作家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如同摄影家捕捉到了精彩的镜头。小溪的一方青山绿水,乃是可以让人贮存梦幻,使心灵得以小憩的胜地。
漫步田园,聆听乡村歌谣,心中萌动的种子被泥土气息包围,似乎受到暖暖的呼唤,悄然发芽,生长出一片绿茵茵的心情,慢慢融进小溪迷人的春色里……
山寨茶园。
清澈的溪水。
山寨采风人。
田园风情。
春天的盛会。
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