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明
青少年阶段是身心发育重要时期,身心健康不容忽视。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焦虑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也逐渐趋于年轻化。如今,青少年受学习压力、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常出现情绪不稳定,并引发轻度焦虑、抑郁等。那么,什么是青少年焦虑症?有哪些症状表现?该如何应对呢?
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慢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功能持续紧张或警觉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与心理压力、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关联。常见症状主要以紧张不安、心慌气短为主,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均因此下降,康复治疗效果不佳。
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治愈时间长短与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治愈后更容易复发。对于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应在实施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近年来,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
心理护理
1.心理学评估
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与患者保持沟通,减少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陌生、不信任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收集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制订符合患者的专属护理方案。
2.理解共情
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烦恼并及时共情,对其所叙述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用真诚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能够尽情倾诉,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情绪和行为。通过引导,使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不是被动地由外界事件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情绪的,最终消除痛苦、郁闷的情绪,恢复正常饮食和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3.支持性心理建设
护理人员除与患者沟通交流外,还要与家属沟通交流,让家属除关注患者疾病恢复外,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给予支持和鼓励,消除其不良情绪。
另外,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定期随访,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记录。若发现患者存在不良心理状态,应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1.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为患者讲解其疾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恢复等,为患者普及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的不安情绪,增强其依从性,提升临床治疗的配合度。
为患者讲解心理压力、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系,让其知道疾病治疗不是单一药物上的治疗,与日常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关系,要规律作息、不熬夜、放松心情、适量运动,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大致了解,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2.患者对自身心理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完整,对心理疾病治愈后又发作的情况不理解,会出现怀疑、焦虑的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心理疾病产生怀疑,怀疑自己是否有其他疾病。护理人员发现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后,要及时与患者沟通,打消患者的心理猜想,让其知道心理疾病是一个反复发作又漫长的过程。
给患者讲解成功案例,消除其消极想法,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缓解其心理压力。还可指导患者做肌肉放松训练,调节身体状态,给患者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青春期处于10-20岁年龄范围,属于人体生长发育较快的一个阶段。青少年轻度焦虑症严重影响青少年学习及生活,因此要积极预防、正确应对,做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增强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介绍
谭德明,副主任护师,恩施州优抚医院护理部主任。大学本科学历,三级学科带头人,中华护理学会会员、湖北省护理学会会员、湖北省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恩施州护理学会理事。从事护理工作24年,先后到武汉协和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