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玲 朱美星
州优抚医院心境障碍专病科室医护团队。
脑波治疗仪。
生物反馈治疗仪。
杨玲,科主任、主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司法鉴定人,恩施州医学鉴定专家,恩施州残疾军人鉴定专家。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余年,先后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进修学习。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擅长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
张莉琳,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近20年,曾先后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擅长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疗。
朱美星,精神科主治医生,中级心理治疗师,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0余年,曾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境障碍科进修学习,在医学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擅长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科疾病的诊疗。
赵巍,精神科主治医生,中级心理治疗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会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10余年,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篇,作为共同作者发表论文6篇,参与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撰写及立项。主要擅长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等疾病的诊断
吴何,在三级综合医院临床工作6年,从事精神科、心理科临床工作3年。擅长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疾病,骨外科及重症监护等相关方面疾病的诊疗。
抑郁症经常被大家谈论,而另一种心理疾病——双相情感障碍,却很少为人所知。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典型表现是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就像过山车一样。遗憾的是,当孩子出现这个症状时,往往被父母误认为是青春期叛逆而贻误了治疗时机。
近日,州优抚医院专家讲述了一对父母发现孩子双相情感障碍并寻求治愈的过程,以期引起更多家长的重视。
被误诊的“抑郁症”
小华(化名)从小成绩优异,性格外向,很少让父母操心。上初中以后,小华每隔一段时间就心情不好,经常一个人躲起来哭泣,也不爱和同学出去玩。这种情况持续一两周后又会恢复正常。
小华的父母认为,孩子到了青春期出现叛逆情绪很正常,所以没放在心上。可到了高三那年,小华经常头痛、头晕,心情很差,上课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不着觉,害怕夜晚的到来。
刚开始,小华和父母都以为是学习压力大引起的。父母反复劝说小华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也带他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身体方面的问题。
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严重到小华不能继续上学,父母这才带着他到某医院心理科就诊。检查结果显示,小华有抑郁焦虑情绪,医生为其开了黛力新、右佐匹克隆两种药。服用3个月后,小华的学习、生活基本恢复正常,遂停药。后来,小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大学开学后不久,小华心烦、情绪差等情形再次出现,甚至两次出现胸闷、心慌、喘不过气的症状,被120急救车送去医院,却未检查出任何疾病。父母让小华回家休息并继续服用黛力新、右佐匹克隆。一段时间后,各种不适逐渐缓解,小华复学。
大一下学期,因与同学产生矛盾,小华每天都感觉烦躁、想发脾气,不能坚持上课,于是请假回家。回家后,小华的情绪并没有缓解,且越来越糟糕,不想吃饭、不说话,整天躺在沙发上,时常听到耳边有人说话,却又听不清具体内容。从此,他不敢上床,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眼见病情越来越严重,父母便带小华到上次那家医院心理科住院治疗。入院后,小华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给予其文拉法辛、丁螺环酮等抗抑郁药物治疗。一个多月后,小华脸上逐渐出现笑容,并顺利出院。
可是,回家没多久,家人感觉小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十分叛逆。不仅不听父母的话,还爱发脾气,经常一个人哭泣,坐立不安。有时到酒吧喝酒喝到半夜,还想出去飙车;有时又说难受,想跳楼。有一次,小华服下一整盒安眠药,幸亏发现及时,被送医院抢救过来。从此,父母不敢离开小华半步,生怕他再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导致一家人都不能正常生活。
两年前,通过多方打听,父母带着小华来到州优抚医院专家门诊求诊。经仔细询问,专家了解到小华高中时有一阶段情绪很好,精力旺盛,头脑反应也快,成绩有很大提升,与朋友相处也很大方。但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几天,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专家对小华的身体和心理进行全面评估,认为小华患的并不是抑郁障碍,而是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障碍),建议小华到该院心境障碍科(精神科一区)住院规范治疗。
治疗组为小华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辅以助眠药;每周一次心理治疗:以认知行为和家庭治疗为主;物理治疗:一周三次生物脑电反馈治疗;每天适量运动,按医院规定时间作息。
住院第六周,不适症状消失,情绪稳定。住院8周后,经过评估,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后,小华按医嘱坚持服药、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定期到医院复诊。目前,小华的生活重回正轨,学习成绩提升,正在准备考研,并参加了学校的音乐社团。小华父母心里的“大石头”终于放下了。
双相障碍为何容易被漏诊误诊
州优抚医院专家分析,这个病例经历了几次抑郁发作,还伴有焦虑和精神症状。虽然前几次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但不久后复发。因为轻躁狂发作时间不长,没有对患者的学习、生活带来大的影响而被忽略,使诊疗走了许多弯路。直到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使用心境稳定剂后病情才得以持久改善、稳定。
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是既要有抑郁发作,又要有躁狂、轻躁狂发作。而患者很可能在抑郁发作期内就诊,若仅采用横断面的精神检查,很容易误诊为抑郁症。
无论是双相ⅰ型还是双相ⅱ型,抑郁往往都是主要临床相(有研究发现,ⅰ型患者有31.9%的时间存在抑郁症状,ⅱ型患者则为50.3%)。两种疾病的治疗方式截然不同,针对抑郁患者用的是抗抑郁药,双相障碍患者若单用抗抑郁药则可能加重躁狂、轻躁狂发作。
双相障碍为何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抑郁症?常见原因如下:
1.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者远多于以躁狂、轻躁狂发作起病者,首次发作是抑郁的患者,无法在第一次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2.在某些双相障碍患者的一生当中,初次躁狂、轻躁狂发作之前,可能有多次抑郁发作,且抑郁症状的发生比情绪高涨症状更频繁、持续时间更长。
3.许多患者在抑郁发作时,难以回忆躁狂、轻躁狂发作,或将曾经出现过的轻躁狂发作视为正常行为范畴,甚至视为渴望出现的状态。
4.医生对轻躁狂的识别困难。
尽管存在上面提到的诊断困难,但多项研究提示,下面这些特征常出现在最终发生躁狂、轻躁狂(转变为双相障碍诊断)的抑郁症患者中:
1.一生中首次出现抑郁发作的年龄小于25岁。
2.有双相障碍家族史。
3.抑郁发作同时伴明显烦躁不安或易激惹。
4.多次(至少3到5次)抑郁复发。
5.抗抑郁药治疗后短期内完全恢复。例如,刚服用抗抑郁药两三周,症状就完全消失了。
6、抑郁症状不典型,如睡眠多、进食多、肢体沉重等。
双相障碍除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外,还常与焦虑症、物质(如酒精、毒品)滥用、人格障碍、注意缺陷、多动症共病。所以,双相障碍的早期诊断通常比较困难,往往需要等待疾病充分发展、反复多次发作后才能确诊。
因此,当感到有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等心境症状时,一定要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明确诊断,规范治疗,将疾病的影响降低。
州优抚医院心境障碍科(精神科一区)
心境障碍科(精神科一区)是州优抚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院级重点学科。现有医师5名、护士12名。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16人。
科室注重早期识别、临床规范诊断,结合基因检测、血药浓度监测等精准诊疗技术应用情感稳定剂治疗,加强对精神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以临床痊愈为疗效评估指标,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缓解精神症状,恢复社会功能。
科室专长于心境障碍系列疾病,包括:
1.双相障碍i型、ⅱ型;
2.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
3.青少年抑郁、产后抑郁、不典型抑郁、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等;
4.双相混合状态、快速循环、环性心境等;
5.尤其擅长心境障碍共病其他精神疾病、共病躯体疾病等具有较强的临床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