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廖祖英 吴凌啸
群山环抱、绿树掩映。
3月6日,走进咸丰县清坪镇庄房坝村,只见一座座吊脚楼和老木屋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散发出古朴的气息,构成一幅恬静悠然的生态画卷。
俯瞰向家大院。(本报恩施图片库 吴凌啸 摄)
向家大院位于咸丰县清坪镇西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距村委会2.5公里。
据记载,向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庄房坝村田沟湾吊脚楼群——向家大院,是咸丰县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吊脚楼群之一。
2022年11月,庄房坝村(向家大院)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处藏在深山之中的百年秘境,由此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
屋顶一角。(本报恩施图片库 廖祖英 摄)
从咸丰县城出发,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后,隐约看见一栋栋吊脚楼掩映在群山之间。眼前的古朴山寨,约有大大小小20多栋原生态吊脚楼,坐北朝南,屋舍俨然,静卧于一个小山谷中,寨前田园阡陌、寨后群山环抱,宛若世外桃源。
徒步入院,木质房屋映入眼帘,屋顶青瓦升腾着袅袅炊烟,偶有鸡鸣犬吠之声传来。
向氏后人向国治正在打扫庭院。“大院居住的都是向氏同宗,清后期,向氏先祖从湖南沅陵迁来这里。”向国治说,早期的向家大院是迁移到此的向氏第二代先祖所建,现存的吊脚楼群为1959年翻建。
向氏族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勤俭持家,友善乡邻,家族不断壮大,至今已有十一代人,人口最多时有三百之众。
屋顶爬满青苔。(本报恩施图片库 廖祖英 摄 )
如今,大院中的年轻人多外出务工,部分在清坪集镇或县城购房,曾经热闹的向家大院,目前仅有几户人家留守。
“他们虽然没在这里住,但是都会抽空回来打扫卫生,或修缮老屋。”向国治说。
向国治居住的吊脚楼和一栋“撮箕口”吊脚楼相邻,从上方看,“撮箕口”的瓦面呈凹字形,和屋脊呈口字形的四合天井、呈七字形的“钥匙头”有序分布,错落有致。
沿着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眼前便是向家大院的核心建筑——四合院。
青瓦翠竹。 (本报恩施图片库 廖祖英 摄)
四合院建有完整的朝门,也许是受地势局限,朝门不在堂屋的正前方,而在靠近山林的一隅。朝门居高临下,虽已略微倾斜,但气势犹在。朝门上方爬满苔藓的青瓦,无畏百年风霜雨雪,保护着朝门。
对于土家吊脚楼而言,朝门是大户人家的“标配”,最为神圣,娶媳妇要从朝门经过,还得喝拦门酒。
“寨子翻修过几次,但朝门一直没有动过,至少有两百年历史了。”向国治引以为傲。
四合院现无人居住,房主人或已另选地址重建,或已移居县城。四合院堂屋大门上方,遗留着十来个燕子窝的痕迹。所谓“燕落旺门”,向氏族人当年的殷实生活可见一斑。
正房由立柱支撑,恢弘大气。木门花窗、雕梁画栋、榫卯相连……将吊脚楼营造技艺彰显得淋漓尽致。青瓦垛脊、飞檐翘角,和屋后摇曳的翠竹相映衬,古朴中增添了几分生机。
向家大院吊脚楼群。(本报恩施图片库 廖祖英 摄)
正房的右侧有一厢房向院坝伸出,厢房外侧有“龛子”相围,飞檐翘角,木栏扶手,古色古香。凭栏远眺,山间美景净收眼底。
出四合院往上走,在一栋吊脚楼里,居住着一家三口,主人把房子打理得干净整洁,屋檐下悬挂的大红灯笼显得格外喜庆,堂屋正中的神龛里嵌着“天地君亲师”牌位。
和主人向美钢攀谈,问他为什么会坚守老屋,向美钢说:“老屋是根,无论走到哪里,这里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