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乡愁 向毅 摄
俯瞰张家界村。 向毅 摄
全媒体记者向相辉 通讯员向毅
初春时节,直冲云霄的金丝楠木、婀娜多姿的楠竹、田野和山间渐次开放的各种花朵,把来凤县大河镇张家界村装扮得郁郁葱葱、五彩缤纷。
张家界村背靠高山、面向良田,灌溉沟渠交错纵横成为一大特色,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世外桃源。
这里气候湿润,植被丰富,多松树、杉树、金丝楠木、楠竹等。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中多暗河,每到雨季便显现出来。
依山而建的村子,坐落于懂岩山脉的两边,海拔在760米至850米之间。
张家界村原名瓦岗寨,因从湖南常德迁徙来的张姓人家较多,改名为张家界。
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率领工农红军曾路过张家界村,村民杨保成等人积极投身革命,加入红军队伍。
张家界村耕地总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3000亩,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是村里的主导产业。
安家落户
村落选址颇有讲究。此处群山环绕、地势高,可以远离水患,同时又有山间泉水顺流而下,水源充足,便于灌溉,故而张家界村的先祖们在此安居。
村里阡陌纵横、溪水环绕、气候宜人,群山环抱、植被茂密、环境清幽。
村民在修建房屋时,一直沿袭固定的程序,传承着老辈人的智慧。第一步,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在、子孙旺;第二步,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画上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步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立屋竖柱”,上梁前先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来礼物以示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装饰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晒台木栏。
张家界村民居多为吊脚楼,具有土家族干栏建筑的明显特点。
建筑多以榫卯连接的木质结构为主,主屋平面布局呈“凹”字形,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再配以少量的附属建筑。中间为堂屋,属公共空间,祭祀祖宗、婚嫁、丧葬等仪式,都在堂屋中进行。堂屋正面墙上设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堂屋两边是卧室和厨房。
在张家界村,传统建筑占到村庄建筑总面积的82%,主要分布在懂岩、四合水、李家院子等院落。这些传统建筑年代久远,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
传承民俗
某日,村中一张姓长者去世,村民在此打起三棒鼓。随着咚咚鼓声,一人击鼓唱词,一人以锣鼓配乐,一人耍花棒。
“张家老大人,让人记在心,十个子女九个名,全靠好勤奋。”随着节拍,唱者说起逝者身前事,引人追思。
三棒鼓可在婚礼上表演,也可在葬礼上表演;能搬上舞台,也能在田边地头挥洒;堂屋里、坝子上、摆手堂、广场里,到处都是三棒鼓的舞台。
三棒鼓在张家界村传承久远,深受村民欢迎。节庆期间,艺人们结伴而行,走组串户,把喜庆和欢乐带给家家户户。
哭嫁是这里独特的婚俗。过去,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会不会哭嫁,是衡量姑娘聪明智慧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的内容不丰富,哭得不感人,往往会遭人耻笑。
新娘出嫁的前一个星期便拉开了哭嫁的序幕。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向谁哭,作为道谢的礼节。喜期的头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
哭嫁内容丰富,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既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的手足之情,也是在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对新生活的迷茫与不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
家乡味道
张家界村两山夹一沟,先民们在山间造起梯田,修筑水渠,种植水稻。村里产出的水稻品质优良,过去统辖当地的腊壁土司曾以张家界所产大米作为贡米向朝廷纳贡。
如今,每到村里水稻成熟时节,必定迎来抢购。
农历冬腊月间,村民们通常会摆几桌酒席,请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刨汤,分享一年的收获。炒猪肝、烧血旺、回锅肉、红烧肉……用热气尚存的新鲜猪肉摆一桌桌盛宴。
如果说刨汤是为了尝鲜,那么腊肉则是将猪肉的美味凝固在时间里。经过腌制、烘烤等工序,久藏不腐,腊香味美。年夜饭的餐桌上摆上几盘腊味,才觉得圆满。
张家界村,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