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谭发馨
进入三伏天,也就进入了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恩施州中医大师、主任医师、教授、养生指导师尹文仲认为,伏天高温酷热,雨水集中,也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此时人体阳盛阴衰,冬日集结的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状态,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节。
尹文仲介绍,冬病夏治,简单来说就是冬天的病通过夏天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是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人们在冬天容易发作或某些好发于冬天的疾病或症状,如慢阻肺、哮喘、关节炎、风湿病、慢性鼻炎、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等常见病、多发病,在夏天阳气充盛的时节,以益阳抑阴的方法加以预防,属于中医“治未病”范畴。
那么,冬病为何要夏治?他认为,冬病是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由于寒气潜蔵而感受自然寒湿,两寒相感导致人体出现呼吸、关节、消化等各种不适症状,影响正常生活,需要进行调理或治疗,统称为冬病。在炎热的夏季,人体阳气旺盛,通过内服温热药物、刺激穴位经络、通达阳气,就容易逼寒外出,使人体内的寒湿邪毒易于排出体外,达到事半功倍的康复治疗效果,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进入伏天后,夏天的炎热会让很多人感到难受,这也是冬病夏治最关键的考验。要在夏天排出体内的寒气,就要顺应自然,切不可贪凉饮冷。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即不要厌倦夏天这样的日子,保持心志安静无怒,使神光充盈明秀,使阳气开通宣泄。这便是人与夏气相应、调养生长之气的方法,违反这一法就会损伤心气。而秋季又容易出现痎疟疾病,适应秋天收敛的能力减少,到了冬季就会引起更加严重的疾病。
尹文仲介绍,冬病夏治的适应症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儿科疾病,包括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妇科疾病,包括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耳鼻喉科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慢性皮肤病,包括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包括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冬病夏治的方法较多,比较常用的有三伏贴、中药汤剂、艾灸、食疗、运动等。
三伏贴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是根据穴位的主治病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广泛应用;
中药汤剂则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运用中医三阳开泰法进行组方遣药,扶助阳气,达到心阳、脾阳、肾阳三阳皆通,使寒气排泄体外;
而灸疗是根据病人情况施以艾灸、雷火灸、循经灸、五行灸等方法,温行体内阳气而祛除阴寒之邪。
当然,日常生活中也可采用食疗法,每天可用生姜3片、大枣2枚、陈皮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能够温阳散寒、调气健脾。
尹文仲特别提醒,冬病夏治要以助阳为要,切忌寒冷入内,借助夏天的火热之势,祛除体内寒邪,使冬不两感,不生病或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