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片。
全媒体记者黎袁媛 通讯员郭谕杰
5月15日是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补碘三十年,利国利民保健康”。
碘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微量营养素。碘缺乏病被我国定义为影响人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人为什么会缺碘?碘缺乏有什么危害?是否所有人都需要补碘?碘盐食用过量有什么危害?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州疾控中心专家。
缺碘影响严重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孕妇缺碘可致胎儿脑发育障碍,严重者可患克汀病,造成不可逆损伤;儿童和青少年缺碘可致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迟缓;成人缺碘可致甲状腺疾病,引起精神不集中、易疲劳等。”州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地方病防治所副所长苏惠表示。
碘有“智力元素”之称,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
碘缺乏可导致很多疾病,常见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其中,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是由于甲状腺素合成、分泌不足,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刺激甲状腺增生、肥大,引发的喉咙肿胀、脖子变粗、喉咙异物感、乏力、经期紊乱等症状。
孕期严重碘缺乏,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妊娠期或哺乳期严重碘缺乏,可能导致胎儿与新生儿严重碘缺乏,对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影响。
胎儿期和婴幼儿期(0~3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碘缺乏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学习能力低下。成人碘缺乏会导致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克汀病、聋哑、智力损伤等。碘缺乏的危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后期再补碘也于事无补。
日常补碘很重要
碘缺乏病是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流行。
通过在全国范围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以来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然而,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长期坚持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普及防治知识,指导公众科学补碘是碘缺乏病防治的重要内容。自1994年起,我国设立“防治碘缺乏病日”。30年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防治疾病的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碘缺乏病的防治进程。
恩施州严格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技术要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全面开展碘缺乏病病情监测。各县市在组织领导、碘盐管理、监测与预防、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多年来对8到10岁儿童尿碘、盐碘,儿童b超甲状腺肿大,孕妇尿碘、盐碘含量进行日常监测。截至目前,全州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达95%上,8到10岁儿童尿碘含量中位数均大于100μg/l,孕妇尿碘含量中位数均大于150μg/l,继续保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标准,无新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例和新的克汀病病例发生。
苏惠说,因为人体不能合成碘元素,所以食用碘盐是预防碘缺乏病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式。
我国大部分地区外环境(水、土壤等)都缺碘。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如果停止补碘,人体内储存的碘最多能维持3个月,因此要长期坚持食用碘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碘的每日膳食供给量为:0到4岁婴幼儿50微克,4到10岁90微克,11到13岁120微克,14到18岁150微克,18岁以上15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00微克。换算成碘盐,一人一天6克左右,大约一小勺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