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聚力硒科研 奋进新征程
时间:4月14日(星期五)15:00—16:00
地点:恩施州广播电视台3楼多功能厅
新闻发言人:
胡 铭 恩施州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 驰 湖北民族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
张自雄 恩施州中心医院院务委员
殷红清 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硒课题管理与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
吴 云 恩施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顾 问 恩施州委宣传部副部长
参加媒体:
科技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荆楚网、楚天都市报、恩施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日报、恩施晚报、恩施新闻网、恩施发布、云上恩施、恩施日报·知恩
主持人:
各位记者朋友们:
下午好!
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殷殷嘱托,恩施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近年来,全州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立足世界独有的硒资源优势,致力于硒与健康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了一批硒科技型企业,转化应用了一批硒科技成果。恩施州得天独厚的硒资源优势,正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州科技局、州硒资源中心决定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聚力硒科研奋进新征程”,重点介绍部分州直单位、科研院所在硒科研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应邀出席发布会的媒体有:科技日报驻湖北记者站、湖北日报驻恩施记者站、湖北电视台驻恩施记者站、极目新闻、荆楚网、恩施日报、州广播电视台、恩施晚报、恩施新闻网、恩施发布、云上恩施、恩施日报·知恩的媒体记者。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有:恩施州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铭先生,湖北民族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张驰先生,恩施州中心医院院务委员张自雄先生,恩施州农业科学院硒课题管理与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殷红清先生,恩施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吴云。
首先,请胡铭局长介绍州科技局组织开展硒科研情况。
胡铭: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根据州委、州政府安排,下面由我来介绍恩施州近些年关于硒的科学技术研究情况。
硒是我州的特色资源,近年来,我们锚定打造硒科研高地目标,先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硒的科学技术研究,拥有全国唯一的硒基础研究省级实验室,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第一家省级富硒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拥有全国最多的硒科研人才,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为恩施州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理清思路,下好硒科研“先手棋”
一是坚持系统谋划。州委、州政府始终将硒产业作为恩施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谋篇布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重点培育,按照全州的整体部署,为打造恩施硒科研高地,我们一直坚持系统谋划硒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科学制定了硒科学研究的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理清了研究思路和重点,在全国、全省主要硒区走在了前面,成为硒科学技术研究的“领跑者”。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硒科研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多领域,涵盖多学科,我们坚持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的原则推进硒科研,重点支持硒基础研究、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科研。在硒与人体健康作用机理机制、有机硒形态检测、硒的基础性和安全标准上还没有取得完整系统的突破,已成为制约硒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我们紧盯这些难点,作为硒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经过多年努力,我们聚焦攻克硒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狠抓硒科技型企业培育,大力支持硒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硒产业发展整体推进,在硒的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研究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州富硒产业综合产值多年保持高位增速,从2016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820亿元,年均增速13.6%;全州富硒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产值突破200亿元,较“十三五”初期翻一番。涉硒加工企业突破700家,规上企业达147家,较“十三五”初期增幅27%。
二、汇聚力量,打好外引内联“组合拳”
一是引外力。为深入推进硒科学技术研究,2019年州政府分别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上海生命科学院、北京中医医院签订了开展实施“硒与健康”和“有机硒抗肿瘤效应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目前,各项目均按照设计进度和时间节点,严谨有序的开展,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比如,我们合作开展的“硒与健康”项目,先后集聚了30多名科学家联合攻关,目前已成功合成高纯度硒代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等多项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州内涉硒企业也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76家科研院所开展硒科研合作,汇聚了1000多名科研人才投入到恩施的硒科学技术研究中来。
二是强内功。近年来,我州一直把硒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推进硒产业的重点来抓,持续不断支持州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硒应用技术和产业开发研究。自2018年以来,共争取涉硒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44个(其中,国家自科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5个),争取资金2386万元;共安排支持州级涉硒科技计划项目91个,占比39.39%;安排资金3416万元,占比72.95%。自2016年以来,139个涉硒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2项、实用新型专利89项、发表学术论文276篇(其中sci18篇)、产生新工艺新产品320项、制定标准110项、建立基地59个6.7万亩、提升产值5.33亿元、带动就业4.5万人,登记硒科技成果47项,奖得省级科技奖励8项,登记硒技术合同285项、成交金额达5.58亿元。
三是增动能。2022年,在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举办硒科技成果拍卖会,3项涉硒科技成果现场拍卖,成交额350万元,16项科技成果成功签约;首次创新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改革,面向全国高校院所公开发榜12个“揭榜制”科技项目,其中6个涉硒项目,吸引20多所高校院所、100余家企业等200余人参加;举办“联百校 转千果”科惠行动宜荆荆恩恩施专场活动,现场签约7项涉硒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成交额达1000万元。
三、多措并举,当好服务企业“贴心人”
一是聚力主体培育。我们把涉硒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的重点,加强服务和指导。培育了德源公司、中硒集团、硒谷科技、清江生物等涉硒高新技术企业,使之成为我州硒食品精深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和引领企业。2022年,全州共有328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涉硒高新技术企业178家,占比54.3%,科技型中小企业578家,其中涉硒科技型中小企业319家,占比55.2%。
二是聚力平台搭建。为进一步整合集聚硒科研资源,加强科技合作,加速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我们搭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州有涉硒国家级科研检测平台2家、涉硒省级技术研究院1家、涉硒省级科研平台3家、涉硒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涉硒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涉硒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涉硒省级众创空间6家、涉硒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涉硒州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这些科研平台带动了硒食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旅游等多个产业蓬勃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硒科研的投入,硒科研氛围逐步浓厚。
三是聚力人才引育。硒科研发展,关键在硒科研人才。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在2022年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暨硒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我们举办了院士说硒论坛,邀请陈焕春院士、桂建芳院士、李培武院士和蔡澎研究员到恩围绕硒的基础前沿科技、硒的转化应用技术以及硒资源开发、硒产业发展作专题报告;通过实施科研项目和搭建平台,集聚培养了1000余名硒科研人才,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素质强的硒领域复合型人才正加速构筑;我们开设恩施科技微讲堂,邀请硒科研领域的顶级学者、“土专家”,展示最前沿的硒科研技术创新动态,做好硒科研科普工作,让硒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扎实做好硒科研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夯实硒科研基础,我们也将定期把最新的硒科研成果进行发布,为恩施州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
下面,请张驰院长介绍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硒基础研究进展情况。
张驰: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
湖北民族大学是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面广,人才队伍充足,服务社会能力较强的特色,特别对于地方的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尤其是对于硒研究起步早,研究内容、研究深度、研究成果等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及运行:自湖北省科技厅今年1月下文建设该实验室以来,湖北民族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严格按照申报书的要求,切实履行建设职责,落实了实验室的建设场地,明确了实验室建设主体学院,成立了实验室管理机构,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制度,设立了实验室开放基金,安排了800万元的专项设备经费,联系了学术委员会院士专家,各项工作正分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推进。各参建单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项目推进,成果产出等都取得较大进展。
主要开展的研究领域:硒的吸收与代谢及分子机理、硒的环境迁移及硒的地球化学、硒与生命健康、硒的生物学功能评价、植物集硒及耐受的机制、硒在植物中的赋存形态分析、天然硒化合物的获取及结构表征、高富硒原料生产的关键技术集成、硒的含量精准分析方法、硒资源开发利用
取得的部分成果: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下开办了硒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培养了一批从事硒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先后获批国家级研究项目10项;发表硒研究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31 项,pct 专利1项;指导企业开发硒产品 30 多款。
科研平台建设有力助推了硒科研,学校先后获批了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批,下设生物硒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方向)、硒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和硒资源研究与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三个省级研究平台,还设有湖北民族大学硒资源研究所(2013)和湖北民族大学硒科学与产业研究院(2021)两个校级研究机构。
近5年主要研究进展:
1.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开发出了新的含硒化合物,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其稳定性,并表现出对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抑制能力。
2.通过缓释微胶囊技术研究了硒化合物对骨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抑制作用,表现出良好的抑制功能。
3.通过乳化技术研究了硒化合物协同抗油脂氧化功能,在防止油脂酸败和自身氧化、延长其货架期、开发富硒油脂产品等取得良好效果。利用现代粮油加工精炼技术和生物质谱技术,深入挖掘超聚硒植物富含硒油脂产物,并初步建立了生产工艺。
4.通过生化分离技术研究了从高聚硒植物-碎米荠中开发硒多糖的工艺路线、结构表征、抗肿瘤活性等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出了软胶囊产品。
5.筛选了多种硒蛋白高产和适用于肠道定植的微生物,并通过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组手段揭示其高产硒蛋白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分子机制。通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了微生物液体发酵得到功能硒化合物的技术与方法,并对其抗肝癌细胞、乳腺癌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进行了体外试验,均表现出良好作用。
6. 基于碎米荠基因组信息分析硒代谢途径,深入挖掘各基因家族关键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体外原核表达关键基因酶蛋白,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构建硒代谢分子体外合成体系生产含硒标准物质。
7.基于代谢工程和酶工程技术,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和生物分离技术,构建硒代谢分子体外合成体系生产含硒代谢标准物质。同时利用有机分离工程技术从富硒植物碎米荠、党参、麦芽中 获得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有机硒分子,并采用质谱、核磁、x-射线晶体衍射等多种光学方法对有机硒分子进行了结构分析。初步建立了有机硒分子标准物质库。
8.在对试验土壤的理化性状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研制了七种不同的富硒降镉有机复合肥。在对小白菜、小麦、水稻盆栽试验中取得明显富硒降镉效果,尤其是水稻富硒降镉效果明显。
各位媒体朋友,感谢大家对湖北民族大学硒平台的建设和硒科研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将聚集硒科技,创新硒工程、研制硒标准、共享硒平台、培养硒人才、普及硒知识、传播硒文化、助力硒经济、引领硒未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踔厉奋进、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保障人民健康贡献硒力量。
主持人:
下面,请张自雄委员介绍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情况。
张自雄: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情况。
一、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平台建设
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是恩施州中心医院立足于恩施州独特而丰富的硒资源优势,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整体推进硒产业发展的号召,于2015年9月组建成立,是恩施州首个以研究硒与人体健康理论与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重点探索硒与肿瘤、代谢、衰老、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机构。2016年9月,经湖北省编办批准挂牌成立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2017年9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量元素学会合作单位。2018年达成与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阿诺实验室合作协议,开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并在州人才办和硒资源中心的资助下于2019年选送优秀科研人员前往研修学习。同时在国内与中国营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致力于硒与人体健康研究。2021年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在新区扩建,设备进一步升级、功能进一步齐全、人员进一步充实,现建有分子生物实验、硒元素检测、中药研究、病理分析、spf级动物实验中心、生物标本库等平台,能够完全满足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相关要求。2022年在州科技局的组织协调下,并同湖北民族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联合申报成为“硒资源研究和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二、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相关成果
恩施州中心医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参与到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之中,进入二十一世纪自主主持了硒与白内障及眼底相关性疾病、硒与肠道微生态调节、硒与机体免疫相关研究、硒与脂肪代谢及肝脏保护的研究、硒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增效减副的疗效、硒与泌尿生殖系疾病的相关研究均取得了明显进展。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卫健委项目21项,恩施州科技项目14项,横向课题1项;其中发表硒相关文章49篇,其中sci 18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获得专利授权2项,同时参加国家级学术交流十余次,其中大会发言3次,接待外宾来访4次。目前,已收集临床病例标本近5000份进行血硒检测和临床资料收集,并逐步建立我院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相关数据库。
具体的研究成果如下:
1.硒与白内障的流行病学研究
本世纪初,恩施州中心医院李拓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开展硒与白内障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恩施州高硒地区和低硒地区的老年人群的人群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高硒摄入量并没有导致老年人群的白内障的发病率增加,该研究结果于2008年发表在《biol trace elem res》(if:4.081/q2)杂志封面,也是恩施州硒研究者的首篇sci论文见刊。
2.基于队列硒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人体微生物组在消化道与宿主共生互作,影响多个生理过程,同时也受到饮食、环境等因素调节,是多种疾病的发生条件。在州科技支撑项目的支持下,张自雄课题组主要开展了血硒水平、肠道菌群与老年人认知功能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不同硒含量地区的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性,老年人群的认知能力与硒摄入量存在相关性,并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疾病以及脂肪代谢疾病存在相关性,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于2021年发表在《genes and environment》(if:2.627/q3)杂志上。
3.探索硒在肿瘤放化疗中增效减负的作用
阿霉素是最常见的抗性肿瘤药物,但阿霉素可导致心肌损伤、心力衰竭,严重限制了该药品在临床中的使用。最新研究显示阿霉素心脏毒性涉及铁过载引起的铁死亡,黄楚鹰团队与瑞典卡罗林斯卡elias教授的合作研究显示:硒复方制剂可以通过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铁死亡,显著提升接受致死剂量阿霉素治疗小鼠的存活率。目前已获得恩施州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探究硒复方制剂抑制心肌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同时注册并开展了硒复方制剂es001预防阿霉素心脏毒性的ii期临床试验。黄楚鹰团队还证实了补硒在放化疗增效减负作用的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于2023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杂志上,if:6.590/q1。
4.多组学揭示恩施碎米荠富硒分子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恩施州中心医院配套经费的资助下,黄楚鹰团队于2020年完成了恩施富硒碎米荠全基因组测序工作,通过基因组、代谢组、转录组联合分析阐明了碎米荠超级聚硒及硒耐受的分子机制,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遗传学及分子学基础。该文章2021年发表于《cell discovery》(if:38.079/q1),这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重大研究成果将对恩施碎米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恩施州硒产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5.研究硒对脂质代谢的作用和机制
随着全世界代谢性疾病和肥胖患者的激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也明显增加[7],终末发展成为肝衰和肝细胞癌。在州科技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吴波、张自雄、黄楚鹰等团队人员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王从义教授一起合作研究硒与脂质代谢的研究,研究发现硒代蛋氨酸不仅能够降低高脂饮食导致的肥胖,还能够有效逆转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很好保护脂肪肝的发生和进展。该研究结果2023年发表在《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if:6.117/q1)。
6.研究硒蛋白在眼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硒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年性黄斑病变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脂肪酸代谢失调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硒可以激活硒蛋白gpx4及trx1的活性,抑制ros的产生。在州科技局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下,宋秀胜团队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补硒可以减少糖尿病小鼠视网膜血管的渗出及氧化脂质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损伤。课题组将继续聚焦硒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老年性黄斑病变,探究硒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的分子机制及临床转化应用。
三、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的建设规划
1.加大投入,提升平台基础设施和科研设备
恩施州中心医院在现有平台上,继续增购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成像系统等高端科研设备,增设pi实验室,完善专业实验室设备,力争建成一个工作环境优良、设施设备先进、配套服务齐全的科研平台。
2.招贤纳才,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团队
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招募专业的科研人才,为其提供优厚经济待遇、舒适生活环境,吸引优秀科研人才来院工作;建立实验室pi制度,对来院科研人才进行分档管理,组建研究团队,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建立科研-医疗联合机制,聚焦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运用科研成果解决临床困扰问题;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开展实验室项目合作、承接企业项目、孵化科创人才,促进科研人才的多元化发展和成果转化。
3.聚焦硒源,奋力推进硒相关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
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继续聚焦于研究硒与老年性黄斑病变、糖尿病相关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提升眼科基础研究;以硒与铁死亡的关系为重点研究方向,揭示铁死亡与肿瘤及心脏疾病中的关系,为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第三代egfr-tki抑制剂为基础,通过与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美国nih合作筛选具有egfr及gpx4双靶点的药物,为肺癌靶向耐药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研发以硒代半胱氨酸为基础研发肽类,开发治疗脑卒中及化疗药物阿霉素治疗相关心脏病的药物;以硒与脂质代谢研究为基础,研发减肥或预防非酒精性肝炎的保健食品;以恩施碎米荠的基因组研究为基础,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富硒功能食品;研究富硒道地中药材,申请医院自制药新品种,推动医院经典自制制剂推广上市,促进恩施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
下面,请殷红清主任介绍生物硒资源研究与应用暨硒蛋白产业化项目进展。
殷红清:
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在生物硒资源研究、硒产品开发、硒标准研制及服务市场主体等方面工作进展良好,近年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制定各级标准38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硕士研究生10名,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为恩施德源、硒谷科技、中硒集团等30余家涉硒市场主体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产业能力不断增强,对全州硒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尤其是近两年,我们围绕硒蛋白产业化,从品种筛选、种子繁育、种苗工厂化生产、原料标准化种植、原料产地加工、富硒功能食品研发、原料硒镉快速检测、硒蛋白提取工艺、残渣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具备了硒蛋白产业化技术基础。
一是硒蛋白原料品种筛选,根据硒蛋白原料现状及发展要求,确定了以堇叶碎米荠、黄豆为硒蛋白原料的主要品种。
二是硒蛋白原料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开展了以堇叶碎米荠为硒蛋白原料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恩施州地方标准《堇叶碎米荠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了产地环境、主要栽培技术参数和原料质量要求;申请制定恩施州地方标准《堇叶碎米荠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堇叶碎米荠种苗生产技术规程》,明确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参数;完成了堇叶碎米荠原料产地加工技术研究,明确了产地加工关键技术参数;建成了低山区集约化育苗温室2500m2,建成了高山种苗连栋育苗温室6000m2、二高山及高山种子繁殖基地100亩、堇叶碎米荠富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00亩。
三是硒蛋白原料质量控制快速检测设备创制,与武汉市农科院联合,建立了硒蛋白原料堇叶碎米荠(干基)中硒、镉、铅快速提取与电化学检测方法,研制了堇叶碎米荠中硒、镉、铅快速检测试剂盒和多种型号的硒、镉、铅一体化电化学检测仪,经反复验证,硒含量在50-2000mg/kg范围内的堇叶碎米荠原料(干基),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对比符合度在90%以上,重现性好,已能满足生产需求。
四是硒蛋白(硒肽)提取分离工艺研究,以标准化种植的堇叶碎米荠为原料,开展了硒蛋白(硒肽)提取分离工艺研究,明确了工业化关键工艺技术参数和主要设备技术参数,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稳定,硒蛋白中硒含量稳定在1000-2500mg/kg,特征氨基酸含量大于70%,蛋白质含量大于40%,镉含量小于1mg/kg,灰分含量小于10%,微生物指标符合营养强化剂要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授权1项。(一种堇叶碎米荠中硒蛋白的提取方法和由该提取方法得到的硒蛋白及其应用、一种碎米荠生物活性肽及其应用(授权));建成了硒蛋白提取中试生产线。
五是基于硒蛋白(硒肽)的功效评价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开展了硒蛋白(硒肽)对血糖、血脂、抗氧化、提高免疫、肠道菌群调节和认知的影响评价。针对“四高”人群,以硒蛋白、药食同源资源为主要原料,以中医学和营养学为指导,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功能食品配方,并建立了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对产品进行了质量稳定性试验和功效评价,开发富硒功能食品2个(富硒蛋白肽粉固体饮料、硒肽草本植物饮料)。建成了富硒压片糖果和固体饮料中试生产线。
六是硒蛋白提取后残渣综合利用研究,以堇叶碎米荠为原料提取硒蛋白后,残渣率达到70%,硒残留达到60%,初步开展了残渣饲料添加量效关系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特色生物资源的种质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利用生物育种、微生物及生物工程技术等手段加强育种技术研究。
二是进一步加强全域绿色化富硒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强农产品富硒标准的推广应用,建立富硒种植、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搞好基地示范、培训,促进标准的转化。
三是加快堇叶碎米荠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和原料综合利用研究,进一步加大堇叶碎米荠残渣在食品原料及饲料添加领域的综合利用研究。
四是加快现有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主持人:
下面,请吴云主任介绍《硒蛋白》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情况。
吴云: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为大家介绍《硒蛋白》国家标准修订工作情况。
一、为什么要修订现行的《硒蛋白》标准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硒蛋白》(gb 1903.28-2018)(以下简称硒蛋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强制性标准,《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营养强化剂是指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向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目的是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硒的摄入和补充能够促进人体健康已经是当前普遍的共识。
2018年的《硒蛋白》标准中,原料来源、工艺、关键技术指标、检验检测方法等多方面都不能与恩施州当前产业发展相适应。近年来恩施州各科研机构对堇叶碎米荠等十字花科植物来源的硒蛋白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堇叶碎米荠——也就是“野油菜”,具有较强的聚硒能力,2021年国家批准作为新资源食品参照叶类蔬菜管理,而且在恩施州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化种植。但由于原《硒蛋白》标准中没有把堇叶碎米荠纳入硒蛋白营养强化剂原材料,且原标准未覆盖堇叶碎米荠等植物富含的硒代氨基酸指标,所以限制了堇叶碎米荠等植物来源硒蛋白的精深加工。《硒蛋白》标准修订工作就是想解决的问题就是堇叶碎米荠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身份问题。标准修订后,原材料纳入了堇叶碎米荠,全国范围内更多的硒蛋白相关生产企业多一些原材料选择,也有利于规范硒蛋白市场、助力硒产业发展,为全国人民献上恩施特色高质量硒蛋白产品。
二、《硒蛋白》标准修订工作进展
2022年8月5日,也就是在原《硒蛋白》标准发布3年半之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了对《硒蛋白》标准修订工作的立项申请,并由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恩施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恩施州公共检验检测中心、恩施州农业科学院、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武汉轻工大学/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共同承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 硒蛋白》(gb 1903.28-2018)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以下简称《硒蛋白》)。为了保证修订工作顺利完成,在州委州政府领导、州科技局支持下,由州疾控中心牵头,联合州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州农科院共同组建修标工作团队,申报了硒蛋白检验检测技术研究项目。
本次硒蛋白标准修订工作我们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原料来源。不同原料来源硒蛋白生产工艺及主要成分及含量要求差异较大,将硒蛋白原料来源由大豆等植物拓展为大豆、堇叶碎米荠等十字花科植物,需要科学定义硒蛋白,开展不同原料生产工艺研究,并建立硒蛋白含量、有机硒占比等核心检测指标。二是拓展检测指标。现行标准以硒代蛋氨酸为主,没有涵盖堇叶碎米荠等植物有机硒形态,如硒代胱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等。需要按照相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通则》)要求进行全部参数验证,并开展多厂家多批次多样本检测,建立上述检测指标确定指标值。三是增加检测方法。现行标准中的检验检测方法检验设备、试剂耗材成本均较高,增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保留原《硒蛋白》标准中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hplc-icp-ms),增加液相色谱形态分析-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afs)。同时比对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并由国内不同检测机构开展方法确认。降低生产成本。
围绕我们的修订目标,目前修标工作组已经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收集国际标准,其他国家、地区同类标准和法规资料,膳食暴露、风险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毒理学资料,及国内外文献和行业等相关资料;二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联系全国涉硒产业地区政府及硒产业协会、硒蛋白相关研究专家和硒蛋白相关生产企业,充分了解全国主要硒区及涉硒产业发展需求;三是优化堇叶碎米荠来源硒蛋白提取分离纯化新工艺;四是正在全力以赴开展检验检测方法研究,目前已完成二十余批次二百余项次关键技术指标检验检测工作,和新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我们希望通过修标工作,拓展硒蛋白原料来源、改进生产工艺、优化检测方法,降低企业成本,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也为全国人民提供富有恩施特色的天然有机硒蛋白产品。感谢大家对《硒蛋白》国家标准修订的关心和关注,修标工作组将继续全力以赴做好科研攻关,圆满完成修标工作。
主持人:
谢谢各位发布人!由于时间关系,各位媒体记者如果还有其他感兴趣的问题,可在会后与相关部门联系。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