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
反“围剿”斗争概况。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红军的主动出击,对国民党政府形成了新的威胁,蒋介石惊恐万分,下令调集湘鄂两省的军队,集中了11个师又4个旅,共40多个团,约11万人的兵力,编成6个纵队,在地方保安团的配合下,对根据地发动“围剿”。
1935年1月,敌人向根据地进攻,我红军主力班师大庸休整。1935年2月上旬,红军在慈利溪口设防正面阻击郭汝栋纵队失利,大庸被李觉部乘机侵占。红军回师在大庸后坪鸡公垭设伏未果,攻打李觉纵队失利。1935年3月22日,桑植失守。两个月的反“围剿”作战,由于对中央军委指示的“实行运动战,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的作战方针理解不深,而是从正面迎击敌人,以至一再受挫,根据地不断缩小,陈耀汉纵队占领桑植城,郭汝栋纵队经温塘占领罗塔坪,李觉、陶广纵队占领永顺、逼近塔卧,张振汉纵队由茨岩塘南下,逼近龙家寨。各路纵队合拢进逼,苏区处境极其危险,红二、六军团领导决定向北转移。1935年4月12日,随着根据地反“围剿”形势的严峻,红军从塔卧、龙家寨向北转移,拟北渡长江。1935年4月13日,红军在桑植陈家河与鄂军第五十八师第一七二旅遭遇,该敌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红军抓住战机,于14日将敌军全歼。1935年4月15日,红军在桃子溪地区将南逃之敌第五十八师师部和第一七四旅全歼,乘胜收复了桑植县城。陈家河、桃子溪战斗后,各路敌军纷纷后撤,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仍在原地区坚持斗争。4月下旬,红军主力东进,攻占国民党军后方兵力薄弱的江垭,并前出至慈利城北。国民党湘军急忙回兵慈利,鄂军抽兵退守长阳、渔洋关,以防红军北渡长江。1935年5月9日至10日,省委在茨岩塘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学习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并制定三条战略方针:暂时不渡长江,仍在原地区争取胜利,省委立足茨岩塘;湘敌较强,取守势,鄂敌较弱,取攻势;出其不意,积极向鄂敌进攻,在反“围剿”中掌握主动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红二、红六军团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1935年5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力北出鄂西,寻歼鄂军。1935年6月14日,在咸丰县忠堡歼敌第四十一师,活捉敌纵队司令兼师长张振汉。1935年8月3日,红军设伏于宣恩县板栗园歼敌八十五师师部和两个团,击毙敌师长谢彬。8月8日,在芭蕉坨一举击溃陶广纵队10个团。至此,湘鄂敌军被迫转入防御,敌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遂以失败告终。1935年8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动出击,先后占领石门、澧州、津市、临澧等县城,根据地进一步扩大。1935年9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人口约200万。红二、六军团发展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发生在恩施的忠堡大捷和板栗园大捷。
1.忠堡大捷。1935年6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会师后的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领导下,北出鄂西,寻歼敌军。1935年6月9日,红二、六军团突然以部分兵力包围宣恩县城,佯攻城北重要据点椒园。主力则隐蔽在宣恩城南10公里处,以防敌军增援。驻扎恩施城内的国民党第十军军长、湘鄂川边区“剿共”总司令徐源泉闻讯,急令驻防来凤的纵队司令兼四十一师师长张振汉经忠堡驰援宣恩。1935年6月12日凌晨,张振汉给徐源泉的回电被红军截译,贺龙、任弼时等当即决定:设伏忠堡,围歼来敌。1935年6月12日凌晨3时,红二、六军团主力分两路向忠堡急进,前卫红四师于当日下午3时赶到忠堡以东的黄连棚附近。下午3时,敌右路部队首先进入忠堡,左路部队进至离忠堡数里之远的地方,中路部队进至韭菜园西侧。为了防止敌军全部进入忠堡聚集一起,贺龙命令红四师发起攻击,一举歼灭敌后卫部队的一个营,并将敌军压在构皮岭的山谷中。与此同时,红四师一部抢占了忠堡与构皮岭间的高地高笋塘,阻止忠堡之敌回援构皮岭。红六军团主力从红四师左翼投入了战斗。红六师占领了老鸦关东侧制高点,切断了敌左、中两路部队的联系,封锁了敌左路军向来凤逃跑的退路。夜幕降临后,敌军在几次增援失利、部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了攻击。韭菜园西侧的敌第一二三旅向构皮岭增援不成,也在黄昏前缩回原来阵地。1935年6月14日晨,总指挥部发出冲锋的命令,敌军再也抵挡不住红军的攻势,红军炮兵炸毁了敌军指挥部,张振汉负伤,指挥机关陷入瘫痪。贺龙传令发起最后攻击。下午3时,所围之敌全部被歼,张振汉在构皮岭被生俘。三天两夜的激战,红军以1万余人大战蒋介石的11万人,全歼敌四十一师师部、特务营及第一二一旅4000余人,重创敌军中、右路支队6个团,俘敌中将师长张振汉等2000余人,缴获枪炮3000多件,取得了红军北进鄂西的第一个大胜仗。忠堡大捷是红二、六军团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此役被列为“重大战役战斗”,被载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
2.板栗园大捷。193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国民党湘鄂川边区“剿共”总司令徐源泉为加强来凤至宣恩的封锁线,防止红军进入鄂西,先后命令第34师主力和第48师一个旅分别由湖北鹤峰以西的太平镇和宣恩以南的高罗向沙道沟推进,并以第85师经宣恩西南的晓关开往李家河;以在高罗的暂编第4旅一部占领水田坝;以在来凤的第123旅占领李家河,掩护第34师主力等部开进。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决定利用第85师由江西新到鄂西情况不熟的有利条件,以伏击或截击的战法,求歼其于运动中,遂率部由龙山以东的兴隆街向沙道沟佯动。国民党军判断红军将打击由太平镇、高罗南下的第34师或第48师的一个旅,急令其停止前进,严加戒备。1935年8月3日晨,第85师仍按原计划向李家河前进。此时,红军突然改变行动方向,由沙道沟附近山间捷径向西南急进,于11时许赶至第85师必经的板栗园东南利福田谷地设伏。当敌人全部进人伏击地域后,红二、六军团突然发起多路猛攻,将其截成数段,激战至午夜,全歼第85师师部另2个团又1个营,击毙其师长谢彬,俘1000余人,缴获枪近1000支、迫击炮6门、炮弹280余发及银元6万块。板栗园大捷是红军战史上伏击战的一个范例,是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最好的也是最大的歼灭战。板栗园之战的胜利,迫使鄂敌纷纷后撤,湘敌也收缩兵力转入防御,敌人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失败,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
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的节节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利用湘鄂两省国民党军“围剿”红军的计划失败。蒋介石气急败坏,以更加狠毒的手段布置新的“围剿”,于1935年10月8日,下令成立宜昌行辕,派陈诚任行辕参谋长,代行他的职权,以便统一指挥。宜昌行辕所辖兵力,达22个师又5个旅,130个团,20余万人,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30万之众。当时,我红二、六军团主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总兵力也只有两万多人。在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情况下,为保存革命力量,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退出根据地,采取声东击西战术,直插湘中,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后,再转移至敌人力量较薄弱的湘黔边,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在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举行了红军突围誓师大会,除留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坚持根据地的斗争,牵制敌人之外,主力部队于当晚开始突围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转战,红二、六军团于1936年1月进入贵州。留守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湘鄂川黔特委和红十八师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突破重围,于1936年1月9日到贵州江口磨湾与六军团主力会合。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主力继续西征。2月初,占领了黔西、大定、毕节地区,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至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红十八师游击恩施。1935年11月4日,省委、军委分会决定:红二、六军团实行战略转移,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向湘黔边。10日,命令红十八师留守茨岩塘,策应主力红军突围长征。红十八师在师长张正坤的指挥下,带领两个团和随军行动的部分党政机关人员共4000余人,艰苦转战在湘鄂边境。从15日开始,十八师兵分两路,首先把敌人从红军主力突围地区引开,一路佯攻保靖,接着猛攻桑植、永顺,一路直插湖北鹤峰,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大山里兜圈子。红十八师虚张声势,频繁出击,给敌人造成红二、六军团仍在龙山、永顺、桑植一带的错觉,从而拖住敌人,有力地配合了红二、六军团主力的突围转移。这时红十八师已苦战半月,兵力损失过半,两个团仅剩1000余人。1935年12月3日,收到红二、六军团“立即突围,追赶主力”的电令。12月中旬,血战龙山马鬃岭,突破敌湘防线,再次进入鄂西地区。22日,抵达来凤百福司西北之兴隆坳,击溃敌追击部队,沿川鄂边界疾进,乘敌不备,挥师南下,强渡酉水,于23日返回湖北来凤的百福司镇。次日中午抵达漫水。部队在此进行整编,将五十二团所部人员编入师部警卫营。
整编后,部队继续北上,经新街、旧司、腊壁司,于25日傍晚抵达革勒车区之桑树坪。此时,国民党湘鄂川边区“剿共”总司令徐源泉急调鄂保安团火速开往桑树坪,在少风寨设下伏击圈,坐待十八师入网。与此同时,来凤土匪头目田步云趁机作恶,率其匪部穷追不舍,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张正坤当机立断,率十八师抢占山头,阻击追敌的进攻。夜幕降临后,张正坤巧设空城计,派战士捡来柴禾烧起几堆大火,作出与敌夜战的架势,部队却悄无声息地退出战斗。26日,十八师到达咸丰东北之卡门,突遭敌四十一师伏击,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次日拂晓,敌四十一师从正面向十八师发起冲锋。面临强敌,樊孝竹率第五十三团一营阻击正面敌人,张正坤带主力向东北方向突围。在激战中,因寡不敌众,樊孝竹壮烈牺牲,战士和干部阵亡50余人。营长马秋德立即带领战士们突围,经恩施大集场,于27日在咸丰麻柳溪赶上师部主力。1936年1月1日,十八师由大水坪经小水坪到达罾沟,拟分三批渡河:五十三团三营先行过河,师部及电台通讯队居中,五十三团一、二营断后。渡河开始后,敌先有察觉,故意将三营放过,当师直及电台通讯队渡河时,却突然开火。此时,师警卫营已突围而去,五十三团被阻在河边。在万分危急时刻,张正坤带头猛冲,其他人员拼死向前,五十三团也组织起强大的火力掩护。师直人员终于抵达对岸,冲破敌人防线。为减少伤亡,五十三团沿河直下,强渡唐崖河,与师部会合。张正坤率师部人员强渡唐崖河后,来到长岭岗,突然冒出一股敌人,遂带着师部及电台人员从300多米高的陡坡滑下沟底。至此,十八师已完全摆脱鄂军的重重“围剿”,胜利地完成了突围任务。
1936年1月9日,一路南下的红十八师在贵州江口与红六军团主力会合,光荣地完成了牵制敌军、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任务,全师仅剩600余人。十八师在离开主力的一个多月内,辗转湘鄂川黔边境20余县,行程5000多里,抗击了10万余众的国民党部队,最后踏上了胜利的征程。
恩施州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