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在恩施这片红色土地上,孕育、诞生、壮大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成功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二大革命根据地中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这两大革命根据地起步早,持续时间长,苏区范围广,影响和贡献大,在全国领先。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价值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研讨会·恩施年会将于9月20日至22日在恩施召开,此次年会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的学术盛会,对于推进恩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恩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恰逢此次盛会,作为研讨会承办单位之一,恩施州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5篇专题文章,向广大读者介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十二大革命根据地之一。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先后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湘鄂边和洪湖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地处湖南、湖北两省西部边界地带,鼎盛时期包括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荆当远、巴兴归、松枝宜和洞庭湖特区等8块根据地。
以鹤峰县、桑植县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发源地和核心组成部分。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湘、鄂两省的边界山区开辟的苏维埃区域。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发挥过保存火种的作用,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以湖北鹤峰、湖南桑植为中心,包括湖北鹤峰、五峰、长阳、宣恩、建始、巴东以及湖南桑植、永顺、大庸、慈利、石门等县大部分或部分区域。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4·12”“7·15”反革命政变,相继背叛革命,实行“清党”和“分共”,致使我们党的组织和工运、农运受到了严重摧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号召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927年8月,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总指挥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军在潮汕地区遭遇失败,贺龙等辗转到达上海,向中共中央提出回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的请求。
192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委派贺龙、周逸群同志返湘工作,组建中共湘西北特委,发动和领导湘鄂边区的武装斗争。
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
1928年2月底,贺龙、周逸群等人到达贺龙的老家桑植县洪家关,利用贺龙的声望,发动穷苦农民,收编当地武装,很快组织起3000余人的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贺龙、周逸群率领工农革命军发动桑植起义,攻克桑植县城,成立桑植县革命委员会,拉开了湘鄂边武装斗争的序幕。桑植起义首战告捷,国民党政府立即纠结军队反扑,工农革命军遭受挫折。周逸群转往洪湖地区,继续领导荆江两岸的武装斗争。贺龙等人在桑植、鹤峰边界收集失散部队,坚持游击战争。
1928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活动于桑植的中共湘西北特委与活动于常德的中共湘西特委合并为中共湘西特委,继续领导工农革命军的武装斗争。中共湘西特委为加强党对工农革命军的领导,成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工农革命区及所在地区党的工作,贺龙任书记,贺锦斋等人为委员。
1928年7月,前委在桑植罗峪对部队进行整编,工农革命军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1928年8月,前委根据湖南省委和中共湘西特委的指示,留下部分队伍在桑植坚持斗争,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主力支援石门的斗争,决定发动石门西北乡暴动。这时,湖南军阀调集上万兵力向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进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损失惨重,部队由1500余人减少至200余人,贺龙率部西撤至鹤峰县堰垭一带。为摆脱敌人的围堵,贺龙率部转战鹤峰县的红土坪、七郎坪、堰垭、万寺坪、红鱼坪等一带大山中,几乎天天搬家,夜夜转移,经常断粮断盐,生活异常艰苦,部队减员至百余人。当工农革命军处于极度困难的关键时刻,贺龙的大姐贺英给部队送来了一批棉花、布匹、子弹和银元,帮助工农革命军渡过难关。贺龙等人根据几次遭受挫折的经验教训及贺英的建议,决定整顿队伍。1928年11月20日前后,他们抓住敌军暂时撤走的时机,将部队集中在鹤峰县堰垭一带整编,疏散了老弱病残,遣散了动机不纯的分子,发展党组织,建立党支部,对队伍进行整顿教育。堰垭整编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仅剩下91个人、72支枪。此次整编,加强了部队党的领导,部队面貌焕然一新。
堰垭整编结束后,为发展武装力量,前委决定避开强敌,向宣恩、咸丰、利川地区活动,游击鄂西南,争取各路“神兵”武装。1928年底至1929年初,先后改编了咸丰黑洞“神兵”、宣恩晓关“神兵”、鹤峰邬阳关“神兵”。1928年12月3日,贺龙率领部队抵达利川老屋基,与施鹤特委负责人杨维藩会合,召开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及鄂西特委的委托,将湘西前敌委员会改为湘鄂西前敌委员会,鄂西地方党组织纳入湘鄂西前委领导之下。
1929年1月,贺龙率军攻占鹤峰县城。1月13日,贺龙在鹤峰县城召开6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宣告鹤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鹤峰苏维埃政府是湘鄂边也是整个湘鄂西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攻占鹤峰后,湘鄂西前委在分析敌我双方态势后认为,敌人很快会发起反扑,因此决定,在敌人对鹤峰合围尚未形成前,撤离鹤峰县城。
1929年2月1日,贺龙将部队集结到鹤峰县走马镇银杏坪和梅子岩一线,军部驻在杜家村。按照中央指示,在这里进行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杜家村整编。整编中,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政治机关,在前委之下建立党的特别支部,特支之下成立基层支部。部队党员发展到80余人,支部由1个发展到4个。这次整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整编后部队结构更为严谨,由于贯彻了“党指挥枪”的原则,部队政治素质得到提升,红四军获得空前的团结统一,战斗力大大加强。杜家村作为湘鄂边红四军的诞生地,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红二方面军军史。
1929年2月9日,是农历大年三十,面貌焕然一新的红四军从杜家村出发,一天一夜急行军150华里,再次攻占鹤峰县城,在鹤峰实施武装割据,标志湘鄂边地区第一个苏区——鹤峰苏区基本形成。
1929年5月下旬,红四军乘胜向桑植进击,于6月16日攻克桑植县城,建立中共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桑鹤两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鹤峰、桑植两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以鹤峰、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桑植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红四军接连获得南岔大捷和赤溪河大捷的重大胜利,歼灭敌人向子云旅3000多人,缴获长枪1000多支,获得建军以来的空前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工农红军的革命热情,红四军增加到4000多人。随后,红四军以鹤峰为依托,向长阳、五峰、巴东、建始、恩施、宣恩等周边各县纵深发展,先后建立长阳县苏维埃政府、石门县苏维埃政府、五峰县苏维埃政府。
到1930年5月,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已由鹤峰、桑植发展到石门县、五峰县、长阳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慈利、巴东、恩施、建始、宣恩等县部分区域。根据地西起宣恩县的椿木营,东至石门县的磨岗隘和五峰的蒿坪,北抵巴东、长阳、建始三县的清江以南,南达桑植苦竹坪、慈利竹叶坪,纵横300华里,拥有数十万人口,5个县苏维埃政权,30多个区苏维埃政府,近300个乡苏维埃政府。在湘鄂边根据地内,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日益加强,革命武装力量继续发展,土地革命运动也相继展开,经济、文化等建设随着根据地的逐步巩固而积极实施。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当贺龙领导红四军开辟湘鄂边苏区的同时,在周逸群领导下,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也迅速发展起来。1928年6月,中共鄂西特委成立,周逸群为书记,领导洪湖地区的斗争。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中央指示组建了红六军,先后攻占沔县、潜江、石首、华容等城镇,建立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开辟洪湖根据地。
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组成红二军团,全军约1万人,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至此,洪湖根据地与湘鄂边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9月,中共鄂西特委改为中共湘鄂西特委,由邓中夏任书记,同时成立了湘鄂西苏维埃政府。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夏曦任书记。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包括湘鄂边、洪湖、鄂西北、鄂北、巴兴归、荆当远、松枝宜、洞庭湖特区8块根据地,覆盖58个县市,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370万,拥有2万正规红军和近5万地方武装。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与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并称全国三大苏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的发源地,创造了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贺龙式”工农武装割据典型和河湖港汊地带开展游击战争的光辉历程,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丧失的原因
1930年冬,蒋介石任命徐源泉为国民党湘鄂川边清乡督办,指挥4个师又7个旅,向湘鄂西苏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湘鄂西特委的领导下,连续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
1932年1月,在湘鄂西第四次党代表大会上,夏曦积极推行王明左倾错误,在苏区内开展左倾肃反运动,严重削弱了苏区党和红军的战斗力,致使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陷入严重的被动局面。
1932年6月,长江上游“剿共”代总指挥王陵基,一面配合徐源泉“围剿”洪湖苏区,一面派川军二十一军七旅赵鹤部2000余人,纠合宣恩、建始、恩施、鹤峰等县团防,自恩施红土溪分两路侵犯湘鄂边苏区。在强敌面前,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湘鄂边苏区在军事上失利,湘鄂边特委和联县政府被迫退出湘鄂边苏区,向洪湖苏区转移,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基本丧失。
1932年8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围剿”下,洪湖根据地丧失。贺龙率领的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仓促突围,人数锐减,转移到湘北和大洪山游击。10月上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由豫南西进,拟经陕南回战略后方湘鄂边,于是红三军开始了艰难的七千里“小长征”。
1932年12月,红三军抵达湘鄂边,收复鹤峰县城,与一直在桑鹤边界坚持游击斗争的贺英游击队会合。1933年1月,红三军攻占桑植县城。到1933年6月,湘鄂边大部分县区革命政权得到重建。在恢复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夏曦进行了两次“肃反”运动,使根据地战斗力严重削弱,红三军由9000多人减少到3000多人。
1933年6月初,国民党湘鄂边“剿共”总司令徐源泉对湘鄂边苏区进行围攻。7月22日,敌人占领了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驻地红岩坪。8月6日,敌占领鹤峰县城,湘鄂边苏区再次丧失。
1933年12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放弃恢复湘鄂边苏区,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至此,坚持了7年之久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因湘鄂边苏区的最后丧失而结束。
州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