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16棋牌>>文化>>观点·评论

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恩施文化 -516棋牌

发布时间:2023-09-06 15:07 来源:恩施日报 作者:陈国清 编辑:刘婉茜

□ 陈国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一阐述融通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高屋建瓴,宏阔深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恩施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恩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既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更有中华文化的共同特性。

从连续性来看,恩施文化传承从未间断。恩施文化是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体,并在充分吸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恩施文化真正有文献记载的传承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廪君传说,最先见于先秦典籍《世本》,直至公元前316年巴国被秦所灭,这是恩施文化形成的初始阶段。秦汉魏晋时期,巴国遗民与本地溪峒土著居民融合,具有溪峒特征的廪君巴文化持续发展。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施州设立,朝廷开始对这片土地实行直接统治,土著居民的国家认同日益增强,标志着恩施文化逐步从支流汇入主流,此后历经千余年,恩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从创新性来看,恩施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从恩施现有的文化遗存来看,恩施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停滞不前,而是自古以来都有新的文化成果涌现。目前全州有州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133处、非遗项目232项,还有大量的文献典籍,以及尚未纳入保护体系的文化形态。唐宋时期,朝廷在恩施实行羁縻政策,委任当地首领为羁縻州郡的刺史、知州,土家族、苗族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民族意识增强,文化发展更加自觉,竹枝词、摆手舞等民间文化开始流行。进入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朝廷推行的主流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结合更加紧密,各地土司积极学习汉文化,土(家)苗文化也不断借用汉语汉字丰富表现形式,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歌舞等文化形态。

从统一性来看,恩施文化家国情怀浓厚。随着恩施文化融入中华主流文化,恩施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每逢危急关头,都自觉与国家站在一起,捍卫国家统一。在土司统治时期,朝廷征调平叛时,施州各土司积极派兵参战。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朝廷派兵讨伐,施州土司踊跃参战,其中施南土司派兵3000人、容美土司派兵2000人,1600年平叛战争取得胜利,上了立功榜的施州土司有10多个。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容美土司田世爵、田九霄父子率领上万士兵赴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英勇战斗,战绩卓著,浙直总督胡宗宪赞曰:“容美精兵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在讨伐安南、征战辽东等战役中,都有施州土司率兵参战。在鸦片战争中,鹤峰籍爱国将领陈连升被林则徐选调,多次指挥官兵打退英军进攻,在1841年1月保卫虎门沙角战役中,率炮台守军600多人浴血奋战,父子三人壮烈殉国。维护统一、保家卫国的理念已深刻融入恩施文化的基因,在近代以来的历次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都有突出表现。

从包容性来看,恩施文化融合多种文化。恩施虽然深居中国西南内陆,群山阻隔,但并不封闭。恩施既是川渝东出的门户,也是华中地区进入西南的重要通道。恩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汉族交流非常密切,历史上由于社会剧烈变迁造成的多次族群迁徙,恩施都是重要的迁徙通道和目的地,迁徙而来的移民不仅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深刻改变了恩施文化的面貌,同时也不断融入本地土家族,成为土家族的一部分。总体来看,恩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积极借鉴吸收周边其他民族尤其是中华主流文化的优秀成果,既保持了自身的特性,又呈现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气质。

从和平性来看,恩施文化崇尚和睦相处。恩施民风淳朴,百姓重情尚义、热情好客,无论是家人之间、邻里之间,还是对待外地客人,都坚持以礼相待、以和为贵、友好相处。恩施的歌舞、饮食和待客之道等文化民俗都体现了对客人的热情、尊重、礼貌。恩施文化的“和”“善”因子深深根植于民间,比如建始县茅田乡太和街村邱家大屋,十代人坚守“善”魂,以“善”为上,以“和”为贵,“上善太和”深入人心;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野椒园村张家侗寨建有“百忍堂”,编写了“百忍歌”和“张氏家训十二条”,两百多年来他们把“忍”作为和睦相处之道,故能家族兴盛、福荫子孙。

(作者单位:州委理论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刘婉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