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牟凡
岁月不居,四十不惑。40年倏忽而过、精彩蝶变,集聚出惊人一跃的磅礴力量。
箫韶九成,有凤来仪。40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绘就一幅色彩斑斓的壮美画卷。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大道如砥,奋进如歌。一组数据的对比,让40年成就故事更有说服力。
1983年,来凤县地区生产总值仅0.73亿元;2022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98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大产业占比分别为50.0%、27.1%、22.9%,第一产业即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2022年,三大产业占比变为18.6%、18.7%、62.7%,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村民刘运权感慨:“40年前,穿粗布、住土屋,‘万元户’是人人羡慕的对象。现在,吃穿不愁,住上小洋楼,家家超过‘万元户’。”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40年筚路蓝缕,多种商业经济齐头并进,各式产业星罗棋布,新时代催生新业态、新服务、新发展模式。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7.38亿元,比1983年增长142.3倍,商品销售市场繁荣昌盛。
来凤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崛起走在前列、县域治理示范引领、区域协作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推进来凤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
县域全域脱贫,农业农村向美向好
脱贫致富,决胜小康,是山里人的百年梦想。全县数百个“尖刀班”、7300多名干部下沉帮扶,攻坚克难,向这一梦想挺进。
2019年4月,来凤县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3658户13470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4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
走进梅花小镇革勒车镇,正南梅园梅花怒放,风景独好,游人如织;桑树坪村藤茶基地坡地相连,观景台上丽日初升,蔚为壮观。是什么力量让荒园变成美丽的花园,让荒坡变为致富的基地?
正南梅园负责人杨英说,是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引领,是村民对“绿色崛起走在前列”的自觉渴求。桑树坪村党支部书记吴胜捷说,是村民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春潮澎湃,大地尽显蓬勃生机。特色产业方兴未艾,来凤藤茶、黄精、油茶、凤头姜等基地面积达59.4万亩,产值近20亿元。来凤藤茶、凤头姜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旧司农园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恩施州唯一一个由农业农村部授牌的国家级农业示范基地。农园领头人向辉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地域文化多姿多彩,旅游事业奋起直追
来凤县非遗文化独具魅力,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2项、州级35项、县级100项。同时,拥有历史悠久的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各具特色的省级文保单位5处。
百福司镇3次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织锦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来凤漆筷畅销欧、亚、非等地,南剧《本色》晋京演出。
2012年,来凤县在全州率先创建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来凤县《“统建传服”推动县乡村组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获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来凤县博物馆馆长黄林,当选为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说:“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教育宣传、文化普及、传播知识的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尽责尽力。”
一个英雄名,聚起万面旗,红色文化撬动红色旅游。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是来凤县的骄傲、来凤人的精神偶像。2019年,来凤县建成张富清事迹陈列馆,“一馆三点”成为恩施州红色旅游线路打卡地,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来凤县正在实施全域旅游攻坚,着力实现从观光单一型旅游向体验复合型旅游转变,从‘传统宣传’向‘新型营销’转变,从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转变,打造‘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来凤县文旅局长肖媛恩说。
湖北省旅游名县(来凤县)、湖北省旅游名镇(百福司镇)、湖北省旅游名村(黄柏园村),加上正加紧提档升级的两家4a级景区(仙佛寺、杨梅古寨)、一家3a级景区(卯洞),撑起来凤旅游广阔天地。
“高铁”从无到有,交通建设日新月异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曾经的武陵山区,山高路远,行路艰难。“以前出差到恩施,翻山越岭,大半天才到。现在走恩来高速,一个小时就到了,方便得很。”来凤县退休干部方明说。
1983年初,全县通车里程为409.33公里,绝大部分都是等外公路。全县仅有一家客运站,客运车12辆。
大山阻隔了山外的世界,走出山门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新的坦途。
1985年12月,来(凤)酉(阳)公路建成,打通来凤南北出口大通道。
2014年12月,恩来高速公路来凤段建成通车,结束来凤境内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2019年12月,黔江至常德铁路开通运营,火车的汽笛声响起。来凤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林义兵说:“我亲历和见证了高速、铁路开通,感到十分自豪。”
桥隧相连,通途如虹。至2022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3103公里,路网长度增加了7.6倍,路网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居全州前列。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街头路旁栽花种草,5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林,生态城、园林城、森林城、文明城不断形成。
1983年以来,城区快速“成长”,目前建成面积达15.1平方公里,“六纵五横”市政路网建成,“微循环”道路不断完善。
城乡品质不断提升。一排排新居错落有致、一条条街巷焕发新颜、一个个小区蝶变升级,特别是2010年龙凤新区规划以来,建成62个小区,2022年建筑业产值达6.37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7.3%。
“作为一名老环卫工人,我见证了来凤县城从偏远小城到现代化城市的成长,龙凤新区不比那些大城市差。”来凤县环卫所原所长、全国劳模张新莲骄傲地说。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来凤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县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实现城区及乡镇镇域控规全覆盖,连续两届获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来凤智慧城市项目获2020年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奖。
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游。走进村寨,1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中国传统村落散发不尽的魅力和韵味,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档升级。7个省级生态乡镇和55个省级生态村,颜值与内涵并存。
改革大轮破浪前行,发展动能磅礴迸发
淘沙见金,改革不惑,每一天都是新起点。
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成立,成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唯一跨省的经济协作示范区。龙凤示范区交通、产业、通信、基础设施等“十个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县域协作谱写新篇”。
2017年,来凤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推动村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相关经验写入《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创新农村人才培训模式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获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最佳案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自足到对外开放,改革的脚步越走越快,改革的动能越来越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浸润着每一个个体。
2020年,湖北省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职责划转工作,来凤县率先试点。2023年2月16日,恩施州首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在来凤县颁发,标志着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先行试点圆满完成。拿着崭新证书,旧司镇红沙田村村民邓春芳激动不已:“以后贷款、流转土地等更加便捷,发展生产的信心更足了。”
民生领域极大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40年来,通过消茅工程、危房改造、房地产开发和老旧小区改造,城乡面貌日日新,城区高楼林立,乡间大平房、小别墅融汇成一道道风景。
人人享有安居梦,安居才能乐业。来凤县自2009年开始建成公租房共计1435套,分配入住1291套,城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住有所居。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8199户,投入补助资金2.14亿元。
住有所居,贫弱有所扶。来凤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增强救济力度,从1997年到2023年,年支出保障金由90万元增加到7095万元。
书声是催化地方文明最为动听的声音。每日清晨,56所中小学校响起琅琅书声,截至2022年底,来凤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9年。
每到夜晚,璀璨的大街、热闹的夜市、明亮的商城,人声鼎沸。公安民警和张富清先锋队开展夜巡,铿锵的脚步、威武的身影让市民心生满满安全感,“基层治理示范引领”变成现实。
群众的幸福感还来自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近2000张、卫生技术人员2000多人,分别比1983年增长2.5、1.8倍。
40年峥嵘岁月,40年光辉历程。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积蓄澎湃力量的来凤,阔步迈向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