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仙山漫漫,见证日新月异征程;贡水悠悠,诉说铿锵发展足音。40年,一段跨越时间维度的历史之旅,积蓄了肇启新篇的磅礴力量;40年,一场事关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擘画了行稳致远的宏伟蓝图;40年,一张满载惠民硕果的时代答卷,擦亮了宣恩儿女的幸福底色。
4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宣恩县始终高擎思想旗帜、凝聚奋斗力量,以争当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标杆为目标,紧紧依靠全县36万各族人民的勤劳坚韧和开拓进取,不断书写贡乡奇迹,实现从闭塞落后到内联外畅的开发开放、从全域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从边陲小城到浪漫之城的华丽转身,地区生产总值从1983年的0.6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0.46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从415万元增长到5.31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54元增长到14198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0. 16亿元增长到126.86亿元。
逐梦小康
一方人决战贫困
宣恩,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山川秀丽难掩经济窘困,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产业发展滞后……诸多原因制约着宣恩经济社会发展。曾几何时,甩掉贫困帽子,是宣恩人民共同的梦想。
“我现在吃穿不愁,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现在一件件都实现了,感谢党的好政策!”7月30日清晨,脱贫户田祖林正在沙道沟镇松坪安置点等待去往两河口村的公交车。他负责两河口村委会到沙道沟集镇路口的道路清扫工作,每天早上都坐这趟公交车去上班。得益于脱贫攻坚,田祖林一家4口从仅60平方米的老旧木房搬到恩施州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松坪安置点,镇里还落实了他的公益性岗位,让他多了一个增收渠道。“安置点开通了到搬迁原址的公交线路,很方便。”田祖林说。
在宣恩,像田祖林这样圆梦小康的人数不胜数。
宣恩县委、县政府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6700余名党员干部投身一线,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在贡乡大地全面展开。
该县探索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有机结合,按照“六靠近”原则(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靠近中心村、靠近国省道),建设易迁集中安置区56个,其中容纳3000人及以上大型安置区2个、800至3000人安置区11个,9579户33945人搬出大山,集中安置率达95%,“1 6”易迁安置点配套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
经过不懈奋战,全县27910户92291人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宣恩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在全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贡乡儿女勇往直前,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恩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入选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伍家台村、松坪安置点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2023年2月,宣恩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各美其美
一片园舞动希望
农业产业园茶果飘香、工业园生产热火朝天、景区公园游人如织……从“受制于山”到“靠山发展”,思路一变天地宽,宣恩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实。
7月28日早晨,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门口,几辆货车载满成品出口茶有序离开。贡茶飘香,隆恩亭下,早来的游客心旷神怡,笑靥如花。翠绿的茶山、宽阔的道路、忙碌的工厂、幸福的笑容构成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和谐画卷。从一穷二白到因茶致富,伍家台村的发展是宣恩践行“两山”理论,推动三产融合的生动注脚。
40年来,宣恩探索形成“南果、北茶、高山药”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86.8万亩,农业总产值达47.51亿元,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州级龙头企业20家,“伍家台贡茶”“宣恩贡米”“贡水白柚”“黄坪黄金梨”“椿木营竹节参”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农业富民,工业强县。40年来,宣恩积极探索山区生态工业发展路子,寄托着全县工业强县梦想的“工业梯田”应运而生,以椒园生态产业园、和平制造产业园、宣南产业园为核心的“一区三园”格局形成,工业结构从以水电、农特产品加工、建材为主导逐步调整为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再生资源等绿色工业并驱发展。
茂林常青,贡水长流,空气常新,绿色发展之路为宣恩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留下秉笔书写的留白之处。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恩将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战略产业谋划推进,锚定“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 1个5a 5个4a 多个a级旅游景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现已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湖北旅游强县”等称号,成功创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2022年底,宣恩第三产业增加值较1983年提高近40个百分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翻开了宣恩县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主客共享
一座城令人沉醉
汲来贡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行走在贡水河两岸,碧波之间倒映出青葱山林的剪影,白鹭掠过水面,水母畅游其间。这是山水生灵相依相伴的默契,更是宣恩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干部群众用心守护的成果。
40年来,宣恩致力打造宜居宜游、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旅游城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一座“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城市基本形成。
“畅游宣恩,感受最深刻的是受到了尊重,不管是步道的设置、随处可见的温馨提醒还是走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这座城市总能给你想要的。”甘肃游客孟杰和家人在一天内便被宣恩这座精致小城的细节“圈粉”。
玻璃护栏让孩子也能看见河中的景色、盲道和无障碍让特殊人群更方便,志愿岗亭能随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服务,爱心商家让城市充满人文关怀……细节的背后,是宣恩以景区标准建设城市、以游客眼光管理城市、既融景于城又化城为景的担当。
聚焦“仙山贡水·浪漫宣恩”城市定位,宣恩按照“功能现代化、景观特色化、人文积淀化、业态多元化”要求,一手抓硬基础,一手抓软环境,将城市规划建设内容精细到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建设从“仙山贡水1.0版”升级到“仙山贡水5.0版”,建成兴隆老街“城市客厅”、民族风情街、音乐喷泉、惹溪街、“三环”绿道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一河璀璨带动百业兴旺。
宣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精神注入城市,为全县人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2021年1月,宣恩被中央文明办纳入“2021年—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是恩施州首个获得提名的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连续15年被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先后涌现出“为民模范”周国知,“全国劳动模范”姜海燕、陈升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元翔等一批模范人物,有“中国好人”6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9人,是全国获得“孝心少年”系列荣誉最多的县市。
初心不变
一盘棋改善民生
40年来,宣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财政”办出“大民生”,上下一心为创造宣恩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
晓关侗族乡倒洞塘村,车辆行驶在恩来高速贡水河特大桥上,仿佛穿越云端。主跨400米、长度1000余米的这座桥梁,是宣恩交通路网实现新突破的体现。
截至目前,宣恩通车公路总里程达6682公里,恩来、恩黔、宣鹤、宣咸高速公路形成宣恩交通骨架,3条国道和3条省道穿境而过,1515公里县乡道路、4739公里村组道路畅通乡村“毛细血管”,实现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砂石路目标,县城到周边县市及县内9个乡镇“1小时交通圈”基本成形。
与此同时,该县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也开拓了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宣恩共投入财政资金6.17亿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19.5万平方米,信息化教学覆盖率达100%,形成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布局,全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构建起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涵盖所有乡镇卫生院的县域医共体格局,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先后建成全民健身公园、县文体中心等休闲体育设施,成功承办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州级盛大体育赛事,将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贡水河水上运动会打造成城市体育品牌赛事。
所有的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党的二十大发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宣恩唯有赓续奋进、向新而行,锚定“争当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标杆”目标,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胸怀,把奋斗的汗水继续挥洒在2737平方公里的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