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生产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从采集、渔猎、农耕相结合向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演进。土家族最原始的农耕方式是刀耕火种,后来逐渐掌握了汉族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农耕方面。土家族是山地民族,曾经历刀耕火种、伐木烧畲的社会生产阶段。秦汉时期,土家族先民以畲田为主,并已开始种植水稻。到隋时,鄂西南地区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农业长期停滞在较为原始的粗放阶段。唐宋时期,鄂西南土家族仍以耕山为主,兼事渔猎和经营林副业。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的刀耕火种阶段。
直到宋代,土家族才逐渐掌握汉族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社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逐渐从刀耕火种的粗放农耕向以牛耕为代表的精细耕作发展。
土家族在栽秧开秧门那天,流行吃“栽秧饭”。届时,无论哪家,均大酒大肉待之。
渔猎方面。土家人在农耕之余,还兼事渔猎。群众性捕鱼,多在春夏两季。土家族传统狩猎以“赶仗”为其主要形式。土家族“赶仗”,一般以山寨为单位,也有的以家族为单位。由寨里有经验的猎手牵头,组织带领大家去赶山围猎。
“山上打猎,人人有份”。这是土家族猎获野兽分肉的传统规矩。但是,要敬了媒山神才能分。分时,也讲究“论功行赏”。
苗族生产习俗
苗族社会生产习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主要表现为劳动工具、农耕习俗和渔猎习俗几方面。
农耕方面。恩施州苗族以农业耕作为主,其工具种类繁多,颇具特色。
秧篓、秧架是春耕插秧时挑秧的工具。水车、木龙是抗旱用的工具。搭斗、围席、谷撒子、谷镰刀、箩筐、背篓是秋季收割水稻的工具。风车、晒席是将收获的水稻,进行晒干车净的工具。
背篓、挑篓、箩筐、撮箕、扁担是用来装载农作物的运输工具。挖锄、薅锄、铲、刀、斧是开荒锄地所用的工具。
上古时期,苗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种植水稻的技术。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改土归流以后,铁制农具为苗民普遍用来耕土耕田。新中国成立前,耕作方式仍为手工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苗族人民在农、林、牧、副、渔业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改革落后的耕作制度和方式,实行科学种田,苗民过上富裕生活。
种植品种上,苗民主要是种植水稻、包谷、红苕、土豆、荞、麦、高粱、小米以及各种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是麻、棕、油桐、油茶、漆、花生及各类药材。
渔猎方面。宣恩苗族有狩猎的习惯。苗族传统的狩猎工具有火枪、弓箭(弩)、套索、铁猫、榨、网、竹夹子等。
苗家人打猎获得的野兽,实行平均分配,路过行人,吼声相助,见者有份,同样能得到一份。
苗家人喜欢捕鱼。捕鱼工具主要有:钩子、网、卡子、壕子、虾扒、罾等。原始方法是赤手摸鱼或用锤击石头,将鱼震昏,待其浮出水面捕捉。
侗族生产习俗
农耕方面。立春后,逢戊日不动土,五戊为社,按花甲计算节令,安排农事耕耘,备置农活工具。谷雨,桐开花,谷下种。谷雨下雨是喜日,意味风调雨顺。立夏到小满,开始插秧,“开秧门”整栽秧酒,出嫁的姑娘回娘家,邻里亲朋帮忙插秧,进入“芒种打火夜插秧”的繁忙季节。高山、二高山地区忙于播种包谷。
各山寨重视保护经济资源,主要路道竖有碑文,“寒露茶子,霜降桐子,未到季节采收,或在林中鸣放鞭炮,罚以酒席,认错陪礼”。经主人采摘后,可进山捡野茶籽、野桐籽。
渔猎方面。侗家人有狩猎习惯,尤其是冬天冰雪封山时,猎手们身背猎枪,带着猎犬,腰间别着弯刀、赶角、铁篓、火药角等组织狩猎队,上山打猎,当发现猎物,分头坐仓,吹赶角,放猎犬,用枪击倒,实行平均分配,人人有份,枪手得猎物头,猎物脚和内脏归带狗的人。
捕鱼一般用网、钓。侗家人还有一种捕鱼的方法即安凉笱,因河中有鱼泉,用竹条或木板将鱼引入竹编的凉笱上,鱼就不能动弹而被捕获。
(全媒体记者 李晓荣 整理)